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的“锅”该实名制“背”吗?
2017-06-2 第151期 小编说新闻

手机号实名制已全面实施


       央视网消息: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看到这则消息,不少网友可能会心里一紧,中国当前的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本就严重,全面实名制后,个人信息岂不是真的“裸奔”了?

网友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的评论被顶到了热评第一(微博截图)


       网友的担心不无道理。一方面,据今年3月360补天漏洞相应平台发布的《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有58.5%的网站漏洞会导致泄露实名信息,62.4%的网站漏洞会泄露行为信息,可能泄露的数量多达42.3亿条和40.1亿条。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网友也常常遇到这类困扰:家有学生的,补课班、外语培训班能准确说出你孩子的姓名;机票刚买不久,就收到“航班取消”,需要改签等诈骗信息;高考结束后,骗子可能比你更早知道录取结果……网友的个人信息,俨然已成为一些人借以牟利的“资源”。

       如今,网络实名制全面推行,网友的实名信息将被收集到网络运营者手中,而这些网络运营者的管理水平、安全性以及守法意识无法让网友放心。远有国内酒店2000万条入住信息遭泄露事件,近有京东内部员工涉嫌窃取50亿条用户数据案。“乐观”的网友表示,实名制后广告推销肯定会更精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收到不感兴趣的广告了。

       诚然,当前我国的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但实名制和个人信息泄露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国家推行实名制,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大幅减少网络谣言、语言暴力等现象。每个普通网民都能从中受益,而网友个人信息的泄露,责任通常在网络运营者自身,无论是安全技术不过关被黑客攻陷,还是“内鬼”主动泄密,都屡见不鲜。事实上,邮箱、购物账号等信息被泄露也会严重影响你我生活,区别只是实名信息泄露的危害往往更大。因此,采取实名制不完全是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却是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理由。

       所幸,国家在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与网络实名制是同步推进的。《网络安全法》针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最高法、最高检5月9日发布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则规定:普通人出售50条个人信息获罪,如果是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人员把因工作获得的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的,25条即可入罪。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网友个人信息安全状况必将不断改善。

       另外,保护网友个人信息安全,还需技术手段兜底。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敏就提议,开发一套虚拟认证系统,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根据公民的实名信息,发放唯一的虚拟标识用于在网络平台注册。简单来说,就是给网民发放一个网络身份证,具有唯一的身份证号,与真人对应,但仅用于网络实名制注册。网络运营者只能得到网友的网络身份证信息,只有在获得某些许可时才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追溯网友真实身份。如此,只要第三方机构把好安全关,网友的网络身份证信息即使被泄露,也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

       个人信息泄露的“锅”虽不在实名制,但实名制的推行却实实在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解决泄露问题任务十分艰巨,须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去努力。(文/黄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