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评级不是铁饭碗 为景区“摘牌”点赞
2016-12-07 第129期 小编说新闻

       旅游,本是游客为了感受自然人文之美、体验休息闲暇之趣,如果途中一应服务品质物有所值,游客自会欣然消费,但如果景区提供的旅游服务名不副实,留给游客的只有闹心、不愉快的体验,则无异于“竭泽而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33.6亿人次;上半年出入境旅游人数达1.27亿人次。旅游俨然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一大优势选项。

       但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一些景区没有想着完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拓展市场份额,反倒依仗着资源独具、声名远播,有的欺客宰客、强迫消费;有的安全管理不到位,事故频出;有的卫生环境不佳,影响游览体验。尤其在旅游高峰时段,不少景区市场秩序愈加混乱。

       近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最严厉的景区“整肃风”,令人拍手称快。截至目前,国家旅游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已完成对4A级及以下景区的检查,全国共有367家景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107家景区被摘牌,其中包括55家4A级景区。

       旅游秩序不能令广大游客满意,是这次景区“整肃风”的起因,所以我们必须为这次“摘牌”措施点赞。在此次旅游景区检查中,处罚力度从警告、严重警告、降级、摘牌依次加重。被警告的景区,需要依据检查处理意见限期整改,未完成整改的将面临更严重的处罚。这样大规模的“摘牌”史无前例,其震慑效应毋庸置疑。

       一直以来,景区评级是游客判断景区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是否成色十足,事关游客、景区、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开展景区等级评价的初衷是促进投资,改善设施,保护环境,开发旅游精品,培养市场品牌。经是好经,但总会有人念歪。部分景区在获得较好的等级评定后,往往误认为等级“终身制”,便出现管理松懈、服务质量下降等现象。

       “摘牌”是手段,而非目的。在这样的惩罚机制下,让那些不合格的景区能够痛定思痛、知耻后勇,警示那些尚未被摘牌的景区要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以摘牌景区为戒,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层次和水平,让景区在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多重价值上让游客获得愉悦。

       被“摘牌”的景区也无须悲观,目光不妨看远一些,摒弃“重评弱管”的经营方式,从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不断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出发,把游客的旅行体验放在首位,如此才能保证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小编心理一直有一个困惑,景区级别的评定为何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类似于公交费用变更听证会,景区评级如果也能够让社会大众一同参与,让游客的“声音”进入级别评定过程,相信评级结果也更能保值,景区的星级也更有说服力。(文/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