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是时候找回你的“初心”了
2016-12-04 第128期 小编说新闻

       “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浮躁,也算是一种时代病。人们的心态越浮躁,越容易急功近利。尤其搭上互联网这条高速公路,浮躁的气息愈加浓烈。做事浮躁、做人更干躁。

       前几年有本书叫《浅薄》,探讨了互联网如何“毒化”我们的大脑。其实这本书也可以翻译成《浮躁》,被资本青睐的互联网,总是在急于“创造”更多资本。

       如今,浮躁的资本显然也已经渗入文艺界了。电影艺术、文学艺术,这些本应干净、本应纯粹的精神世界也有些动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令人歆羡的“文艺青年”,如今早已成了贬义词。

       曾有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拍出《霸王别姬》的导演还要去拍《无极》?而现在,问题则变成了:为什么那么多能拍出《霸王别姬》一类电影的导演都抢着去拍《无极》之流的电影?

       一言蔽之,浮躁。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善于探讨人性,浮躁的文艺作品则不然,它们是无数卖点的大杂烩,流于表面,没有内心刻画、没有丰满性格、没有立体人物,只有作者内心无处安放青春的小时代。

       看看某网站近期热映电影的评分情况。优秀的国产电影咱就不说了,单说那些从评分来看不够优秀的电影,要么在及格线6分左右徘徊,要么连5分都上不了。然而令人郁闷的是,评分跟票房往往还成反比,电影公司乐呵着数钱,乐观的导演也敢于用“5分制”的心来面对5分的奚落。

       盆满钵满的背后,是创作者没能用文艺作品引导人们提升文化修养、审美水平的现实问题。一名相声演员感慨道:娱乐至上、一笑遮百丑、唯收视率等乱象,混淆人们的视线,迷惑了广大受众的感官。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劣币驱逐良币”,这也同样适用于文艺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一味媚俗、一味满足低级趣味,会湮灭真正优秀的作品,而失去正确的审美引导的观众们也会随波逐流,寻求感官刺激,无视精神内涵。

       与电影艺术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文学艺术。

       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为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带了一些新鲜的气息。近年来,更有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之势。然而网络文学创作上开放有余却流于浅表,整体品质泥沙俱下,仍有待提高。熟悉网络文学创作流程的人应该清楚,作者大都过分追求字数、快速更新以及各种有卖点的写作技巧,至于内涵和质量嘛,都是“呵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观众也好,读者也罢,很容易变得浮躁,但是作为创作者,能够不忘初心,守住底线,方显珍贵。“现在不少人为何不读书?除了内心浮躁外,还因为缺乏精品力作。”一名作家如是说。

       问君何能尔?大概只有远离浮躁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唤起每个人内心“采菊东篱下”的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