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他教育成有学问的人。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终于把孟子培养成一代大儒。
现而今,无数家长不惜高价购买重点校学区房,只为让孩子能“赢在起点上”,这和“孟母择邻”几乎同出一辙。两千多年来,择校的观念深深浸透在了中国家长的骨子里。特别是小升初的时候,家长们托门子、找路子、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只为让孩子能得到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然而在江苏省常州市,却有一个初中的校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不择校”。
殷涛是常州市朝阳中学的校长,他的爱人在当地一所重点初中教书。朝阳学校在当地人眼里算不上名校,并且外来工的孩子占到了大多数。今年,殷校长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本来可以直升入孩子母亲所在的学校读书,但再三考虑后,殷涛校长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让女儿就近入学,进入施教区对应的初中念书,也就是自己当校长的朝阳中学。
面对外界纷纷的质疑,殷涛校长写了一篇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
殷涛2015年夏天开始担任朝阳中学校长,此前已经在常州教育系统工作多年,被认为是一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者。他在文章的开头坦言,“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坐而论道了几年教育,一道选择题扔了过来。念初中了,你家孩子怎么上?此题看似简单,实则纠结。” 来到朝阳中学后,殷涛做出了不少“动作”:比如精心设置适合的课程,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激发兴趣和主动精神等等。“我们一直在说‘家门口的学校也精彩’,宣传‘教育公平,优质均衡’,今年就到了我自己需要进行选择的时候。”
小编觉得,择校这事儿谈不上对错,但给孩子选择学校,并不仅仅要靠“科学测量”,更要看学校的文化、氛围是否适合孩子成长,学校的理念是否与家庭的教育观念相匹配。比如在很多家长眼里,朝阳学校最大的劣势在于外来工子女占了大多数。然而在殷涛校长看来,这些孩子的父母是敢闯的能人,跨省联姻,基因优化,正当最好的年纪生子,顺产多,更聪明;他们有兄弟姐妹,更有责任感,善良能干,懂得感恩。这些对于自己孩子的成长来说,可能比起名校更具有发展的个性和空间。
选择学校更不是看“别人的孩子曾经在这里怎样辉煌”,而要看“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里如何发展”。在认知水平等相当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被激发出自我动力、成就感和自信心,直接决定孩子学习潜力。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识是不局限于地域和老师的,只要用心领会,掌握方法,上不上“名校”都可以锻炼培养出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