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血洗”,右眼“狂虐”,体育新闻太暴力?
2016-08-18 第106期 小编说新闻

       早些年,如果中国队赢了巴西队(此处暂时忽略男足),我们或许还会纠结下是说“中国大胜巴西”呢,还是说“中国大败巴西”呢。现如今,“大胜”和“大败”都已不足以表达我们狂躁的心,于是出现了更残酷的用词:狂虐、血洗、碾压、斩杀……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队7:1战胜巴西队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不约而同用了“虐”字,然后还要补刀曰:“酿成惨案”,“惨案”还嫌不够,再加个时间词变成“世纪惨案”。此刻,小编只能不断告慰自己:你看的不是《电锯惊魂》、你看的不是《死神来了》……

       于是,一些热爱和平的网友开始发话了:这不是在渲染恐怖暴力吗?体育不应该是友谊第一吗?

       确实,我们口头上一直在提倡友谊与和平,然而竞技体育本质上依然是“矛盾的双方以打败对手为最终目的”。这一点跟战争太像了——把赛场比喻成战场都不能算是比喻句了。此外,很多军事用语也被强拉到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狂轰”、“突袭”、“围歼”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体育竞技的残酷。也正是因为残酷,反而给运动员一种破釜沉舟的积极暗示。

       可以这么说,看似暴力的说辞其实更像是一种励志口号,就如同命运来到你家门口“梆梆梆梆”地敲门,你推开门一把扼住命运的咽喉一样。对贝多芬来说,这当然不是暴力,而是抗争,与命运、与自己的抗争。

       同样的抗争还发生在高考前夕,教室墙上贴的暴力标语那可多得去了,什么“与高考决一死战”、“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翻开一些高中生的笔记本,在他们的座右铭中也不乏“暴力用语”。想想似乎也能理解,在那么一种紧张的环境中,考场如赛场,赛场如战场,洋溢鸡汤味的杂志和散发暴力情绪的座右铭正是他们坚持的动力。

       不过,对媒体而言,过多的暴力用语则更像是一种娱乐方式,而且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暴力用语也算娱乐?不要怀疑,暴力用语还有美学呢?你听过一位名叫昆汀的导演吗?

       美国曾有一家网站是这样拟定新闻标题的:在一条新闻被推上首页后的几分钟内,会随机显示几种不同风格的标题,如果哪个标题被网友点击得最多,网站将把这个标题定为最终标题。最后,被大多数网友选择的标题全是猎奇、暴力、惊悚型的。结合国内常见的标题党现象,新闻娱乐化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忧,因为大众的娱乐倾向正在引导着媒体的表达方式。

       如今里约奥运会鏖战正酣——“鏖战”这个词不算太暴力吧。很多有觉悟的网友都已经意识到“不以金牌论英雄”,但是他们好像也没有把目光过多地留给非金牌运动员。多年以后,里约奥运留给他们的大概也只剩开幕式模特、游泳表情包以及王宝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