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的王彦生
1、我很敬佩彦生同志的从政软实力,他总是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感召人、带动人。他很注重理论武装,从不干理论脱离实际的盲目事。注重执政能力建设,从不忽视执行效果。崇尚制度建设,不搞个人说了算。恪守诚信,注意言必信,行必果,从不朝令夕改。处事力求公平,尽可能让大家均享工作成果。不用居高临下,就能把大家凝聚起来,形成很强的合力。他的非权力影响力始终高于他的权力影响力。
——杨仲信
(邯郸市政协原副主席,曾任曲周县委书记,与王彦生共事5年)
2、王彦生想问题、办事情,总有两个明显的定格,就是党性与人性。其理想、信念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有人性的内涵。身患重病后,他在我的办公室长谈了近3个小时,最集中的一点是珍惜已有生命,把有限的时间奉献到报效组织和家庭上。在他将要断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也是急着要去操持区里的人代会和政协会。但是,对自己孩子的工作调整,老人的身后安置及家属的生活照料等,未曾向组织提出,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试想,世界上还有哪种境界比克己奉公、舍生忘死的境界更高尚的呢!
——杨仲信
(邯郸市政协原副主席,曾任曲周县委书记,与王彦生共事5年)
3、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终干部考核过多过滥,基层干部每年都得拿出两三个月时间应付各类考核,有怒而不敢言。我和王彦生对此做过探讨,提出要写篇文章指陈这一时弊,反映基层意愿。当我把稿件写成交付他审核时,王彦生细阅文稿,语重心长:这是一篇份量较重的“负反馈”文章,极有可能会招致政治风险,用集体名义发稿,将来可由集体承担责任。文稿被河北省政府办公厅采用后,河北省委五位原主要领导都对此文签批了明确意见,指示要采取措施纠正年终考核的过多过滥。批件下发到市县后,市委大院起了不大不小的震波,县委原主要领导也连夜召集部长们查问作者是谁、现实表现、写作意图。王彦生首先表明自己审阅了文稿,然后又对此事作了客观说明。他指出这完全是为了工作,所写内容符合实际,揭露的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纠正考核不正之风,不仅不是问题,而且对改进考核工作是一种贡献。这样就化解了县领导的迷惑和不解,也化解了我的政治风险。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彦生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政治上他有很强的敏锐性,原则上他有明确的是非观,处事为人上他有很高的诚信度。
——王海峰
(涉县审计局原党组书记,时任县委组织部干部)
4、在我心中的王彦生,首先是把对党的挚爱化作对组织工作无限忠诚的人,是一个凭党性凭实绩选人用人的组工干部,任何的“潜规则”在他那里都是行不通的。1993年涉县组织部在组织科的基础上,新增设了研究室。在组织部我是资历最浅的,但要是凭写材料,应该说还是我写的最多。按论资排辈、先来后到的“潜规则”,研究室主任绝对轮不上我,但主管研究室和组织科的王彦生,还是将我这个没有副股级任职经历的新手扶上了研究室主任的位置。在和他一起工作的7年时间里,我也从未听说过哪个同志因为工作岗位安排问题对他有意见,他刚直不阿,按原则办事的作风得到了周围同志的一致认可。
——付岩伟
(涉县县委党校支部书记,曾在县委组织部任职)
5、王彦生在西达镇十天时间,行程一百多公里,走遍了十四个行政村,本来是胖乎乎的他,十天下来整个像变了一个人。由于道路全无,天气时雨时阴,每天行走在河滩里,腿脚肿得通红,满脚的血泡,只能靠拄着棍子行走,确实受尽了艰难。镇里干部和王彦生开玩笑说:“王部长,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吧?”他笑着说:“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吃点苦算什么,只要群众安全,吃点苦心里也感到甜”。
——曹书云
(涉县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曾担任西达镇党委书记)
6、王彦生视人民群众如父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1997年6月,他自告奋勇承担了全县的“老大难”苏庄村的后进支部转化和扶贫工作。到村之后马不停蹄就进家串户,利用一天时间翻山越岭走访了绝大部分群众。当看到群众要下到一里多地的沟底去挑水时;当看到村里摇摇欲坠落,不能通行的小桥时;当看到,刚垒了半截的小学校因资金问题而停工,孩子们在大树下上课的情景时;当看到两名病重的群众因家庭困难在家“硬挺”时,他哭了。“这都是我们的亲人啊!看到他们受苦受难,我们能不痛心吗?”他向着对工作有畏难情绪想撂挑子的苏庄村支部书记苏米胡说:“没有困难,要我们共产党员做什么?工作上可不能‘迷糊’啊!”
——江清海
(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7、王彦生从来没有因为官越做越大给村里添麻烦。他的家很旧、很小,还是和堂弟两家共住,可他从来没有向村委张口,要求为自己的堂弟批个新宅基地。他也更不会让家里人以他的名义给村里或乡里提要求。他从不为个人的事着想,顾大家、舍小家的思想深得全村人的敬佩。
——任铁平
(涉县鹿头乡党委书记,为王彦生家乡的领导)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