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时代先锋】太行山的儿子

 

——追记河北邯郸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彦生(上)

CCTV.com  2009年11月04日 11:0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工人日报  

  还有什么比直面死亡的抉择更能显现一个人的价值观?

  这天是2009年2月4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初十,正是立春,但天气依然寒冷。

  清早起来,卢爱花心情很压抑,透过窗子看了看外面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慌。自从丈夫王彦生2005年7月被查出脑瘤后,她的心就一直揪着。

  她看了眼丈夫那记满了行程的手机,真想把它关掉,但自从前几天她关了这个手机,脾气温和的丈夫罕见地对她发了火后,她就明白了丈夫的心思。心里暗自叹口气,她熬了丈夫最喜欢也是最常吃的早餐——小米粥。

  王彦生随后起床,洗漱。当天是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的日子,身为邯郸市丛台区组织部部长的他需要做很多组织工作。他特意穿上那件难得一穿的棕黄色西服,这是他仅有的西服,价值一百多元。

  突然间他感到一阵眩晕,随后头剧烈的疼痛起来。自从4年前查出脑瘤后,他每天都在感受着这样的疼痛。一直担心丈夫忍耐力的妻子发现他脸色很不好,就劝说道:“别去开会了,跟领导请个假。”

  “两会一年只开这么一次,我怎能不去呀?”温和的回答却蕴含着不容反驳,妻子拗不过他,把米粥端来。王彦生匆忙吃了三口正准备起身时,突然“呀”的一声,捂住了头。接着,便轰然倒地,他睁着眼睛,动了动嘴,似乎还要说什么,但终究再没醒来……

  在早春,在这个寒冷的清晨,49岁的王彦生,带着未能与会的歉意,匆匆告别人生。

  2009年10月26日,王彦生瘦弱的妻子在给我们艰难回忆丈夫最后的日子时,数次啜泣。她知道早在查出病情的那一刻,丈夫就已经做了生死抉择。他患的是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按照医生的话讲,这就相当于在脑部安装了“定时炸弹”。得知病情后,王彦生心情很沉重,虽然表面平静,但是女儿从他早上浮现的眼袋就知道,他当时整夜整夜睡不好觉。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既然病情已经无法改变,就让我用有限的时间为党多做点事。”他和自己上级领导交了心,在他的一篇工作日志上,赫然写着:头痛半个月了,一天没休息,我要坚持!此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王彦生就是这样与时间赛跑,直到生命的终点……

  王彦生出生在燕赵古城邯郸的涉县,那里绵延着雄壮挺拔的太行山脉,正如他自己在博客里写的那样,“大山赋予了我全部的性格”。近山者仁,他49年平凡而又激越的人生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儿子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情谊。

  大山的质朴

  走过曲折的山路,我们来到了他的家乡,西安居村。站在村口四周转一圈,目光所及都是连绵起伏的山峦。

  村里的老人都说他命硬。四岁时,他24岁的母亲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王彦生的记忆里,娘只是个符号,是在被打疼了哭叫时嘴里吐出的一个词,他只依稀记得她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头上插着一朵小白花,父亲伏在桌上哭泣。对母亲的思念伴随他终生,他在网上下载最多的散文都是关于各种母亲的,《丑娘》,《疯娘》……

  厚道的乡亲们都会照顾他吃口饭,他是吃着山里乡亲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的。四叔会裁缝,王彦生上小学到中学的衣服几乎都是出自他手。一位老奶奶家栲栳里的甜炒面是他儿时最美的点心。

  “我的童年是在亲人们的可怜声中度过的……”王彦生常这样讲。

  在淳厚的太行山乡亲影响下,王彦生从小就厚道老实。有一次快到晌午,父亲外出未回,小彦生跑到一户乡亲家,可人家已经吃完饭,正在收拾碗筷。对方问他:“彦生,吃了没?”小彦生不愿麻烦人家再做,就回答:“婶子,俺吃完了。”转身离去,自己饿了一下午。那家的婶子知道后一把抱过小彦生心疼地哭。

  这样的经历培育了王彦生和基层群众最朴素最深厚的情感,即使自己考出大山当了干部,这种情怀也从没改变。1996年,在王彦生担任涉县组织部副部长的时候,当地发了大洪水。山里的乡亲受灾严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里面的消息根本传不出来。

  王彦生心急如焚,背着一箱方便面从外面开始往里爬,走过上百道急流险滩,拄断了十几根树枝,爬过100多里山路他们来到了后匡门村。到了这里,他才发现自己的手上都是扒石头流下的血,脚上都是血泡。这里的乡亲已经五天跟外面联系不上,马上就会有断粮的危险,看到王彦生,激动地大喊:“救星来了,县领导来了。”随后竟齐刷刷地跪在地上。

  王彦生看到四处倒塌的房屋和漂流的粮食,他知道这对乡亲们意味着什么,王彦生也一下子跪倒在泥水中和乡亲们抱在一起声泪俱下。这个细节,让后匡门村的村民和老支书江宋昌至今难忘。“他是个善人,一看就是俺们山里的孩子。”

  此后的日日夜夜,王彦生带着乡亲们救灾,他的鞋早就磨破了,露着脚趾,他抬起了第一个伤员送到村外交给救援武警,并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递给伤员,看到这一幕的老村支书深深感动着他对山里人如此细腻和深厚的感情。

  在王彦生的入党志愿书上,王彦生在上面写道:“我从小失去母亲,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没有人民的哺育和党的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为此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党的事业。”

  大山的坚毅

  王彦生从大山深处走出,崇尚山的品格,他给自己的博客取名“山生”,他有着山一般坚定的党性原则,始终坚持凭实绩、论德才用干部。性格坚韧,“胸有激雷而面若平湖”。

  凡接触过王彦生的人,都说他性情温和,没有半点“官架子”。“他是个好人”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随和的人,一旦面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性问题,就立刻变得刚硬倔强、寸步不让。

  组工干部,见得最多的就是跑官的人。每次面对这样的人,温和的王彦生就犯倔脾气。任丛台区委组织部长期间,一名干部多次找到组织要求提拔,并托数位领导说情。在打了近两年的“公关战”却毫无收获后,这名干部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理论”:“都说你好说话,咋到了我这儿就往死里卡。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吗?”王彦生急了:“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性格不改,迟早会栽跟头。”果然,事后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在区委大楼里工作的同事就见过王彦生 “发过一次飙”。区里有一个房产开发商想当人大代表,可由于口碑不好,票数不高,他那天在王彦生办公室里坐了半天,试图让王彦生帮他“出力”,出于礼貌,王彦生耐着性子听完他的说辞,明确表态要按照程序办。这个开发商对他说:“行了,我知道你啥意思,只要事办成了,花多少钱都可以。”说完扔下2万元钱,起身就离开了办公室。王彦生气得面色通红,抓起钱一下子给他扔了回去。

  “选人用人是大事。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事后,王彦生这样叮嘱组织部的同事。

  王彦生生前说过:“人活着要有个精气神儿,人生在世要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最先要具备的就应该是——精气神儿!”他理解这个精气神儿就是做人的气节。如果没有气节,人活着就等于被打断了脊梁。

  他从来不出去应酬,也不接受吃请。他认为:“只要出去喝酒,自然就会有了远近亲疏,做组织工作的最重要的是要清廉。”

  上高中时他生活很艰苦,得到了同学们的关心。王彦生很重视同窗的情谊。

  后来他虽然位居官职,但每次回乡和同学们聚会的时候都坐下位。“我岁数小,应该的。”他对同学们说:“有困难找我,政策以内的事我会全力帮忙,政策以外的事我办不成,请同学们理解。”

  有个同学叫刘爱廷,家在农村,生活很困难。女儿医专毕业后,曾多次找彦生,想让其帮忙安排工作。可是她至今仍在外地当临时工。为此彦生在2007年春节前特意带东西来到爱廷家进行看望并解释,临走时丢下500元钱让其置办年货,爱廷后来还说:“尽管彦生没有安排我女儿的工作,但我明白他的难处,理解他的为人,不能因为我的事让他失去原则。”“都知道他是那样的人,我们从来不怪他。”他的同窗张何廷表示。

  大山的高远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他有着山一般高远的眼界。

  王彦生特别注重学习和思考,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我们看到得最多的就是书。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文学、组工、历史、哲学等各类书籍,显示了主人广泛的阅读视野,也带给了他极好的个人修养。

  勤学善思,带给他超前的思维和科学的工作思路,着眼于解决干部队伍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王彦生亲自谋划修订了曲周县干部管理办法,提出了“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在全县有效营造起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2000年,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存在党性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后,他提出开展处置农村“五不”党员的工作思路。

  2002年,立足于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身边的同事都很佩服他,他们愿意和王彦生说话,觉得每次和他说话都有收获。在丛台区政府副区长樊中青记忆中,王彦生特别善于学习,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能熟练使用电脑,早在涉县宣传部工作时,他就是有名的笔杆子,每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稿件130篇以上。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他结合多年心得,总结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他逝世后,河北省委组织部长梁滨了解到这几句话后,大加赞赏,认为一个基层的组工干部有这样的总结难能可贵。

  邯郸政协原副主席杨仲信回忆,王彦生自己总结的学习座右铭是:“看广播电视常开新闻频道,参加会议要认真听取上级报告,开博客常与‘能人’聊聊,出公差常到先进地区跑跑。”

  在王彦生住过的楼里,他屋里的灯关得总是最晚的。一天晚上,杨仲信见他还没有入睡,便敲门进屋,看到床上堆满了有关电脑的书籍,桌子上都是博客上摘录的资料。他这时才明白,之所以王彦生思想新,观点理性,是因为他坚持学习读书,不断更新思想,开阔眼界。

  王彦生的业余生活被读书占得满满的,王彦生同事的家属们听说丈夫下班后和王彦生一起,无不放心,“跟彦生在一起,出不了错。”

  勤学善思的习惯让他远离诱惑,却拥有了高山的广阔视野,屡有创新。(记者 车辉)

责编:陈昌娥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