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徐孟书
(作者系丛台区政协副主席、文教体局书记、局长,时任区人劳社保局局长。)
徐孟书
我与彦生部长是2003年他到丛台区工作后认识的,当时他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我在区人劳社保局任局长,不一样的岗位却有着一样的特殊性,都是从事干部和人事管理工作,都是在敏感而相对重要的岗位任职。年龄相仿、工作性质相近使我与他的交往日益加深,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越是走近他,了解他,越是感到彦生部长的可亲可近与可敬,他身上所特有的那种精神和境界深深打动和影响着我,每每想到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心中不免感到无比怀念和感伤,以彦生部长为镜,不仅能够甄鉴自己如何做事,更能明辨自己如何做人。
他是一个视原则如山的人。彦生部长办事重原则,不徇私是出了名的。组织部门,位置关键,经常会有人通过关系找他办事,尤其是找其提出职务提拔、年龄变更等等要求,面对这些人他都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对方,从不开口子、批条子,做任何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情。也从未给我打招呼、批条子,要求人事部门帮助解决别人的工龄、工资等任何问题。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他始终坚持唯才是举,严把关口,坚持做到民主推荐得票数不高的绝不上部务会研究。我在人劳社保局工作期间,曾经推荐过几位年轻干部,他们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工作的,面对这些干部表示心意,上门感谢,他也都婉言谢绝,将干部的进步归功于组织培养和个人能力。经他推荐的干部,都能够胜任工作,创造出较好的业绩。彦生同志淡泊名利,除了工作之初的几次奖励外,很难找到他担任领导后的个人荣誉或奖励,他担任组织部长期间,每年评先评优,记功授奖,组织部的名单里都没有他的名字,很多次,本该属于他的荣誉总是让给下面的年轻干部。我和他彼此间的接触中,我能感到他生活非常俭朴,从不攀比、不浪费,下基层或加班常常一碗面条,办公室里常备食品就是方便面。一件衣服常常是穿了一年又一年。他做为10余年的县级干部,外界认为他的生活应该富裕一些。但是他并不富裕,而且经济比较拮据。自己基本上没有储蓄,没有奢侈生活用品。在市内既没享受福利分房,也没有象样的商品房。其父母住的是租赁的房子,自己的住房面积也不超过100平米。就连平日的就餐,他也很少接受别人因私事所设的宴请。他没有低级趣味的追求,从不涉足灯红酒绿。在他所走过的单位里每次考察测评,是班子成员中赞成票最高的成员之一。其中,在“三讲”活动中,从大范围征求群众意见到组织干部测评,他的赞成票总是近百分之百。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是急着要去参加区人代会和政协会。但是,对自己孩子的工作调整,老人的身后安置,家属的生活照料等,从未向组织提出过,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对工作坚持原则、对个人严格要求,对组织从不张口”,他的确是说到做到了。
他是一个视事业如命的人。彦生同志从事组织工作二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这一点从我们的接触中能够深深体会到,他的案头经常摆放着各种书籍,既有组织工作方面的,也有人文、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的,一有时间就要钻研学习,经常通宵达旦,乐此不疲。他精通电脑和网络,经常利用网络这一迅捷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在同年龄的领导干部中并不多见,特别是在他的影响下,使我对网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网络了解和掌握了很多人事和教育工作的知识;在工作中,每到一处,他都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探讨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适应各个时期的变化,结合各个地方的工作实际,不断提出组织工作新思路、新举措,不仅活跃了当地的组织工作局面,丰富了组织工作内涵,也为该地的组织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调任丛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他迅速转变思路,开始了对社区党建的研究和思考。面对社区资源匮乏,干部队伍薄弱的局面,他创造性地在社区开展了“联帮驻”和“百千万”等活动,改善了社区办公条件,加强了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激发了社区活力。为了整合社区资源,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的统领功能,他不顾身体病痛,亲自带队到吉林延边学习社区党建工作,结合丛台实际,探索实行了街道社区党建的“大工委”工作机制,引起了省委组织部的关注,多项工作都受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的关注和好评。由他亲自编写的《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成功者的足迹》、《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理性思考》等书籍,至今仍是很多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工具书。他十分注重工作细节,很多工作都是亲历亲为,按说他抓工作应该统筹协调,安排下属落实具体事情,但是自己却经常加班加点,带头干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组织部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区、全市的前列。
他是一个视情义如天的人。彦生同志四岁失去母亲,是家中的亲戚和邻居,联手哺育着这个家中唯一的儿子。为此,父亲的前半生一直未找老伴,并累得浑身是病。随着彦生年龄的增长,他把这些都铭记在心。待他工作后,在自己薪水很薄的情况下,总是5元、10元、100元地送给其姑姑、姨妈和村里的邻居。后来,他不顾为协调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难度,坚决支持其父再娶,而且对继母像生母一样的亲。他的爱人身单力薄,照顾孩子吃力,老岳母给了他很多的关照和帮助,使他不仅缓和了一些家庭生活困难,还使孩子顺利上了学。对此,彦生也总是感动不已,像亲生子一样对老人行孝。当然,对组织更是如此,总认为是党组织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思想上总有报不完的恩。对待同志,他像春天一样温暖,他没有一点架子,说话随和,即像长者,又像知己,谁有了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每当看到同志们思想上有包袱时,他都主动与人谈心,春风化雨般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单位同事的父母生病住院,他都专程看望,自己的父亲生病住院,他确不愿告诉任何人。作为组织部长,面对找他办私事、托关系、走后门的人,他从未开过口子,他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女儿在基层乡办工作,在他任职期间有多次调动的机会,他都没有考虑,对子女说的最多的就是“千万不要乱打我的旗号”。有人据此给他下定义说,这个人太“不尽人情”。然而,就是这个“无情”的父亲, 却对人民群众怀有特殊的感情,无论到什么地方调研、检查,他都随身装上几百元钱,看到生活艰难的老党员、贫困户,就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伸出援助之手;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平时生活节俭的他第一时间将一个月工资捐给了地震灾区,并向党组织交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同时他积极号召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共交纳特殊党费1024308.6元。
“道是无情却有情,一心为公铸忠诚”,彦生同志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对组织、对人民的忠诚,一个好儿子对父亲,对长辈的孝道,一位好领导对下属、对同志们的关爱。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铸起了丰碑,我们也将牢牢铭记这位好战友、好伙伴,在他的精神照耀下,努力为丛台发展、为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陈昌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