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樊中青:生而有形 死亦不朽

CCTV.com  2009年11月02日 12:5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生而有形 死亦不朽

樊中青

    (作者系丛台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与彦生同为区委班子成员、同乡。)

樊中青

    王彦生同志是我的同乡、同事和朋友。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9年2月4日,党的优秀组织干部、我兄弟般的同事,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比挚爱不幸英年早逝,永远离开了我们。彦生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脑子里装着一颗炸弹,在有限的生命里尽量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吧!”这是他在查出自己身患不治之症后在自己的博客里对自己的叮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区里召开两会,这么重要的会我怎能不参加”;“忍着剧烈的头痛看望两会的委员”;“冒着严寒带领全区五十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清华大学学习”,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说的和做的。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无不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91年我调到涉县县直机关工委工作,和时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彦生同志有了较多机会的接触,由于当时县里的办公条件较差,彦生的办公室就安排在县委的单身宿舍楼里,那是一幢筒子楼,楼内只有两个办公室,彦生的办公室是三楼冲楼道的那间,只有十二平米,其余同样大的房间各住着一户人家,屋内既是卧室又是餐厅,家家户户都在楼道内做饭,火炉、煤球、厨具、垃圾桶等各种杂物堆满了楼道,大人的闲谈声、孩子的打闹声、锅碗瓢盆的嘈杂声时常充斥着整个楼道。作为分管组织建设的副部长,这样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白天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晚上,总要汇总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的工作。一熬就是一个通宵,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的房间总是亮着灯光;记不清有多少个早晨人们做早饭时看到他伏案的身影;曾记得人们看到他布满血丝的双眼和拖着疲惫的身体时心痛地说:“王部长您又一宿没睡吧!”他淡淡一笑说“啊!没什么,习惯了。”当人们吃过早饭准备上班时,在共用的水房里又看到王部长在洗脸、刷牙、打扫办公室的身影,我们知道他又要按时上班,新的一天,新的任务又在等待着他。邻居家有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十分调皮可爱,一天早上孩子起来后拿着一根小木棍敲打彦生办公室的门,她妈妈制止,可孩子不听,执拗地又去敲打,妈妈一巴掌打下来,小男孩哇哇地哭起来。听到声音的彦生披着衣服跑出来赶紧制止,他一边哄孩子一边说:“孩子不懂事闹着玩呢,怎么能打孩子呢!再说我在这里办公人来人往的,平时给大家添不少麻烦,大家能理解我就行了,千万不能打孩子。”孩子的妈妈感动地流泪了,说:“王部长您真是个好人,可也不能天天熬夜,您要注意身体啊!”彦生对楼道里的邻居说:“好多年了,养了个毛病,爱趁夜里安静的时候写点东西,可能影响大家休息了,请大家原谅吧。”他用自己的谦和大度、真诚包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从那次起,懂事的小男孩不仅不再扰乱他,还当起了彦生的门卫,只要见到小朋友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玩耍打闹,小男孩就会告诫般地说:“小声点儿,不要影响叔叔工作!”那几年,涉县的基层党建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县委多次被评为全市、全省先进,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了无数人,两个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这其中凝结着彦生同志的心血和汗水。他就像一只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奉献给社会!

    王彦生同志对事业无比热爱,2005年他常常感到头痛,7月到北京医院检查时被确诊为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后,他在医院里住了20多天,又做了一次脑血管照影,医生说他头上的动脉瘤又有所发展,建议上支架介入治疗,但风险很大,如果不做,继续发展,又很危险。一个两难的境地!就面临一个抉择:做还是不做。做,需要二三十万元,且有下不了手术台或留下后遗症的风险,不做,脑袋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他说:“花那么多钱,做完不见得比现在好,说不定还会拖累人,何必呢?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出院时,医生告诫他这种病千万不能劳累、着急,最好是卧床休息、安心静养,他没有答应;区委领导几次找他谈话,请他保重身体注意休息,他没有答应;年过七旬的父亲、相濡以沫的妻子、还在读书的女儿祈求他为了这个家咱休息一下吧!他没有答应。他说:“是党培养了我,我离不开党的组织战线呀”加班加点的工作成了家常便饭,这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都吃不消,更何况,他是一个脑干长瘤的人,这无疑是在一点点透支生命啊!喜怒哀乐是常人最平常的情绪表现,而对彦生同志来讲却是一种难以享受的奢侈,他感觉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要与时间赛跑,他要与病魔抗争,他要为党和人民再多做一些工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脑子里装着一颗炸弹!为了坚持工作,他常常大把大把地吃药,在他的办公桌上、衣服兜里、汽车后座上时时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药品。2009年2月3日,就在彦生同志去世的前一天,我和民政局长向他汇报社区换届选举的有关情况,一直到中午12点多,我说:“咱们在机关食堂吃点饭吧?”彦生用手敲了敲头说:“我头痛的厉害,想回家休息一会儿。”因为记不清他这样的话说过多少次了,所以我们并没有特别在意。谁曾想他并没有休息,下午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临下班还和其他区领导一起看望了出席区两会的政协委员。我又怎能想到,这竟成了我和彦生同志的诀别!

    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全力维护班子的团结,在班子里经常起着“稳压器”和“灭火剂”的作用。熟悉王部长的人都知道他性情温和、平易近人,而其坚持原则、性格柔中有刚。有一位干部因为对工作调整不满意,怒气冲冲要找区委主要领导“说事”,彦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告诉他干部调整方案是组织部提出的,这也是组织上的意见!在他的电脑里还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他担任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不久,一位老领导为亲戚办理转干手续时找到彦生,当他了解情况后知道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便婉言拒绝了。虽然老领导很失望,但彦生从不拿原则换人情,是众所周知的。2007年,有一位开发商想当人大代表,由于群众基础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找到彦生说:“只要能当上人大代表,花多少钱都行。”彦生义正词严地说:“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是项严肃的工作,不是你用钱买出来的。”此人还不死心,当即掏出两万元钱放下,起身就走,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回去。他常常说,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肩负着党组织的重托,因此,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

    王彦生同志悄悄地走了,就像他走前所说,“霍然倒下,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噩耗传来,全区人民悲痛难忍。从曲周到家乡涉县,从丛台区到邯郸市,人们无不为之扼腕痛惜。2月6日举行彦生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这天,邯郸市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干部群众自发地前来和彦生告别。殡仪馆内外庄严肃穆,数不清的花圈和挽联表达着人们对彦生同志的无尽哀思。哽咽声和哀乐声交织在一起,男女老少泪流满面。有一位书法家惊闻噩耗赶到殡仪馆,流着泪水写下一副挽联——

    彦俊长辞丛台垂首祭英灵

    生为人杰滏河东流送忠魂

    寄托了丛台三十多万人民的哀思。

    彦生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在他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必将涌现出大批干事创业的典范,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责编:陈昌娥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