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的基层新闻工作者
刘漳河
(作者系涉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曾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为彦生同事和战友。)
刘漳河
获悉王彦生同志逝世的消息,心里非常难受,据悉他查出“病情”已有四年之久,但我这个与他共事八年之久的同事加战友竟全然不知,也没和他见上最后一面。少许得到安慰的是:我赶赴邯郸参加了追悼会,从高评价的悼词和追悼会的规模,就可鉴证他是一位好党员,一位好干部,一位好同事,一位好战友。我之所以有这种心情是因为我们是同学、朋友、同事加战友。从1983年起,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八年之久,他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期间,善于捕捉各种新闻线索,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他常常说:“我们要主动找新闻,不能让新闻来找我们。”1985年国庆节休假期间,我们一起在部里一位同事家帮忙打煤球。时至傍晚,他获悉了一条新闻线索,拉我和他一起上“韩王山”去。我劝他说:“明天再去吧!”他说:“明天如果有别的好新闻呢?”我很不情愿地同意了。我们从同学家拿了几个又凉又硬的窝头,就披着星星,戴着月亮登上了陡峭、险峻、海拔一千多米高的电视转播台“韩王山”,并连夜展开了采访,把工人们在山上战斗了三个多月不知辛苦的工作事迹淋漓尽致地收于笔下。由于当时的“海鸥”照相机闪光灯效果不好,一只等到第二天补上几张图片才下山。三天后,一篇反映涉县人民政治文化生活的“涉县差转台开始转播”的新闻在河北日报刊登,提高了涉县的知名度。
他搞报道的两年间,工作没有上下班时间,从不分节假日,一睁开眼睛就爬到桌子上写,一有时间就深入到基层。仅两年就跑遍了涉县308个行政村,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一是因为交通不方便,80%的行政村不通公共汽车,完全靠徒步行走。二是部里还有其它业务工作。这说明他不怕吃苦,一心扑在工作上。所以每年都能完成市级以上刊物发表130篇稿件的任务。
他热爱工作高于一切,始终是带着感情工作。群众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难事时,他都要想法设法帮助解决。大概在1984年秋天,十天内收到原王金庄乡拐里村一位妇女名叫赵彩的的三封信,反映的是自己再婚遇到阻挠一事。婆家不让再婚,村里不给出信,乡里不给登记。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大事,应去帮助做做工作。经请示,组织上派我俩和县妇联一名干部深入到原王金庄乡帮助解决。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主要是婆家工作不好做。我们三个就深入到拐里村去做其婆家的工作。第一次拒之门外,第二次扫地出门,第三次王彦生同志自己买了几斤挂面等再次去时,虽是态度有所好转但仍没有商议的余地。第四次,第五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次的耐心开导和对其逐渐渗透法律知识,他们家终于和我们有了交谈,并提出了一些条件。接着,我们又对赵彩的做工作,并要求她,一如继往地孝敬这里的公婆。经过苦口婆心地耐心做工作,赵彩的再婚一事得以登记。这件事在山沟反响很大,这是群众观念的突破,寡妇再婚在山沟里难于上青天,这也是王彦生政策敏感性强,带着感情工作的最大突破。
王彦生同志在基层新闻工作岗位上,依忠厚实在的待人品格,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他的精神和品质,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上。
责编:陈昌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