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期王焕云:甘当乡亲们的守护卫士

责编:弟辰晨

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有一种大爱让人敬佩,有一份情感让人动容。今年55岁的王焕云是竹山县溢水镇陈家铺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也是该村防治艾滋病“温馨家园”的园长。他扎根乡村,在一线默默奉献,他使偏远山村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他是“最美乡村医生”也是“2016十堰市最美共产党员”。他传播正能量,彰显了新时期劳动者的风采。

2001年,王焕云发现了竹山县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从此以后,王焕云身兼双职,既负责全村的基础医疗工作,又义务承担着陈家铺、天桥、何家湾、邵家沟、溢水街5个邻近村30位因不洁血液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的防治工作。14年如一日,他用责任和关怀为爱滋病人撑起一片蓝天,使偏远山村的艾滋病患者得到救治,多位艾滋病人的家庭获得帮扶。

1976年,高中毕业的王焕云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当地乡亲因病致贫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他,于是,他决定改行从医,从此,他便开始了乡村医生的生涯。一天,卫生所来了一名40多岁的男子,皮肤溃烂,高烧不止。王焕云针对其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治疗了两天,不见好转。卫生所对该男子的疾病无法做出诊断,便把患者转移到了县医院。

细心的王焕云根据从报纸、电视上了解的有关知识,怀疑“怪病”很可能是艾滋病。他通过调查发现,附近还有几个村的农民到河南卖过血,他立即将情况报告给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闻讯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诊该患者得了艾滋病。在以后县疾控中心组织的普查中,又陆续发现多例艾滋病病人。

众所周知,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世人对艾滋病谈虎色变。而王焕云在给艾滋病患者实施接触性治疗时,自己并不戴手套,也不戴口罩,没有任何自我防护装备。这是不符合医疗规定的呀!难道,王焕云不懂在传染病等疾病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避免职业暴露”的基本医疗常识吗?

其实,王焕云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的,他知道艾滋病患者本身很自卑,性格孤僻,心理脆弱,接受不了人们的歧视和疏远,内心渴望大家的理解和亲近。王焕云作为一名医生,非常清楚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和预防要领,他愿意跟患者们吃住在一起。

与陈家铺村一河之隔的何家湾村,住着一位年龄最大、名叫湘岚(化名)的艾滋病患者,她今年60岁,2004年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在王焕云的细心治疗下,她的丈夫和晚辈们身体都很健康。2006年,王焕云从我国防治艾滋病专家桂希恩教授那里争取到艾滋病家庭自救生产资金的支持,湘岚家获得了5000元的养牛扶持资金。一家人齐心协力养牛,很快走出了生活的窘境。

在离王焕云家不到10米远的农家院子里,有一位叫春丽(化名)的艾滋病患者。2012年初,春丽意外怀上了一对双胞胎,经王焕云劝说后,她打算做人流手术,但去了5家医院均被婉拒。春丽回到陈家铺村向王焕云求助,准备把这对双胞胎生下来。王焕云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不断给她实施母婴阻断治疗,以防止胎儿被感染。

春丽怀孕期间,为了保证胎儿的安全,王焕云每个月都会带着她去做产检。半年后,预产期临近,春丽焦急万分,因为当地医院没有条件接待这类特殊产妇生产。王焕云赶到近200公里外的十堰城区,为春丽联系好一家医院。2012年10月31日,这对双胞胎姐妹终于降生。为了让这对双胞胎健康成长,王焕云对她们细心照料,及时监测,定期为她们做综合体检。目前,这对近2岁的双胞胎体检指标均属正常。

艾滋病至今尚无根治的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在大山深处的小村里,王焕云是身患顽疾的村民的希望。王焕云跟患者们在一起交往了十几年,他深知陪伴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的意义,做了这么多年村医的王焕云,擅长号脉、针灸、推拿,中草药也是强项。这些年来,他为村民解除过多少回病痛,已无法统计,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艾滋病人的关爱。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这句誓言,有着16年党龄的王焕云奋战一线,扎根基层,以苦为乐,忘我工作,他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用默默坚守构筑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他没有豪言壮语,却与患者心连心。让我们对这位“最美共产党员”说一声:谢谢你!

+1
网友留言 全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