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邮递员,却能及时将信件送到村民们的手中,他经手的各种信件,无一错漏;他靠着一根竹竿,用双脚丈量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一心想要为村子做点事、出点力;他生活并不富裕,却不图回报地帮助别人。他是盲人,世界对他来说是“黑色”的,但他不仅用光明照亮了自己,也惠及到别人。他用平凡的举动温暖和感动着周围的村民。他,就是莒南经济开发区南石桥村的程贵超,他被村里人称为“活地图”。
程贵超两岁时因麻疹高烧导致双目失明。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却一直想要做点能够帮助别人的事,“想要残而不废,就必须得做点事”。1972年的农村,由于人口居住分散,生活又没有规律,邮差很难把信件、报刊一一送到群众手中,往往都是以村为单位交给村委分发。而村里既没有这方面的支出费用,也没有专职送信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由村民来村里办事时顺手捎走,既保证不了时效,更谈不上安全。
程贵超16岁的时候,他在村委大院玩耍时,看到邮局送来的信件都放在村委办公室,村民不及时领取有时会耽误事,于是,他便向村里提出“义务帮乡亲们把信件送到家”。很多人都觉得送信是个苦差事,风吹日晒不说,还要四处奔波。对于普通人来说,送信不仅要手脚勤快,还要眼路灵活,作为盲人信使,程贵超在送信的路上可谓困难重重。
刚开始送信的时候,程贵超经常摔倒、撞墙、掉进河里、被树枝刮伤,有时候送一次信就会弄得满身伤痕。后来,程贵超掌握了规律,每次出门送信的时候,他都把走过的路默默记在心里,村里的边边角角,大到一间房,小到一棵树,都被他用脚步一遍又一遍“丈量”过。
时间久了,他的大脑里形成了一幅无形的“地图”。哪里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哪里有陡坡,他都能用大脑的记忆“看见”。这样下来,程贵超送信的速度快了许多,受伤的几率也减小了很多。有时候,他摸一下大门上的门环,就能准确地说出这是哪家哪户。程贵超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通信逐渐取代了书信。如今,村民们的信件和订阅刊物的数量有所减少,程贵超的送信次数不再像以前那么多了。于是,他就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邻里之间、村民之间发生了小纠纷和小矛盾,程贵超不厌其烦地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他始终本着“有事就办、有难就解、有困就帮”的原则,用心铺就一条和谐之路。村民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他要做百姓最信任的“和事佬”。
程贵超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很多普通人都做不到,但是程贵超做到了,而且克服了重重困难,并坚持了44年。他施以爱心,不求回报的志愿服务精神,给乡村注入汩汩暖流,他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品质温暖着、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对这位盲人信使说一声:谢谢你!
盲人的定义是什么?
盲人是指视觉有障碍的人。视障人士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失明或称全失明(即盲人),二为弱视(低于正常视力60%)。在香港而言,一般在书面上都会使用较为尊重的说法,称之为视障人士或失明人士。相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视觉无碍的人则叫做明眼人、开眼人、健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