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陪伴孩子们成长

2016-04-25 第14期 跟着小编学科学
分享到:

2016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1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接种疫苗——保障健康”是今年的活动主题。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的不完善,尤其容易受到传染病的攻击。预防接种能防止包括白喉、乙肝、麻疹、腮腺炎、百日咳、肺炎、脊髓灰质炎、风疹、破伤风和多种流行性脑炎在内的疾病造成的伤害、残疾和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预防接种能避免每年200万至300万人死亡。以百白破疫苗为例,2014年,全世界约有86%(1.15亿)婴儿接受了三剂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从而免受可导致严重疾病和残疾或死亡的传染病之害。到2014年时,129个国家的百白破三联疫苗覆盖率达到了至少90%。

疫苗覆盖率的提高大大改善了儿童的生存状况。因此,接种疫苗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工具。及时准确地为儿童接种疫苗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解释预防接种的原理、安全性以及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疫苗如何保护孩子们健康?

疫苗是人工制备的病原体类似物,或者灭活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形成“记忆”,一旦真正的病原体入侵,可以马上产生抗体,清除病原体。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可以帮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免疫系统不完善的条件下,强化对病原体的“记忆”和防御,保护他们免受伤害。所以预防接种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确定疫苗的安全性?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从研发、生产、流通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和监管。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疫苗的安全性:

第一,电子监管码。我们国家的药监部门对疫苗的生产和流通有严格的监管,每一支疫苗都有一个身份证号“电子监管码”,且一件一码。家长可以在疫苗的产品包装盒上找到这个码,然后在“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的网站上进行查询。疫苗的生产和流通情况都会在数据库中供家长查询,家长可以查询孩子接种的疫苗是否在正常的监管下。

第二,疫苗温度指示标签。它是一张圆形纸片(如下图所示),圆形参比环的颜色为标准颜色,参比环内部的方框部分涂有对光和热敏感的涂料,疫苗流通过程中一旦长时间脱离冷链,方框中的涂料就会变色,标签变色严重的疫苗可被判定为无效。图A表示刚出厂的疫苗的指示标签颜色;图B的方框颜色开始变深,但仍比圆环颜色浅,疫苗仍可使用;图C,方框颜色与参比环颜色一致,表示疫苗脱离冷链时间过长,疫苗失效;图D,方框颜色深于参比环颜色,同样判定疫苗无效。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温度指示标签须在疫苗保质期范围内使用,超过保质期的疫苗,无论其标签颜色如何,都是无效的,不能使用。疫苗温度指示标签并非强制使用,家长可自行选择。

第三,选择有资质的接种点,为孩子接种。如果家长对接种点的资质有质疑,可以咨询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部门,咨询渠道可以从相关部门的政府网站上查询。

接种疫苗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疫苗是一种病原体的类似物,甚至本身就是灭活的病原体,由于个体差异,免疫系统的不完善,一些孩子对它有不良反应是有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仅需一般处理就可自愈。强烈的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概率极低,每年仅有十几例,针对这些孩子,国家也有相应的治疗和补偿措施。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接种时的不良反应,接种之前,家长应该清楚孩子的身体状况。例如是否过敏体质,对什么东西过敏;近期是否生病,急性还是慢性,慢性病处于急性发作期还是稳定期?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对疫苗所含的任何成分过敏,则都不能接种;对过敏物不详的过敏体质儿童,由于存在对疫苗过敏的可能性,孩子在接种前,家长应与医生核实过敏史,再决定是否接种;急性发作期不宜接种,慢性病的稳定期可以有选择的接种一些疫苗。总而言之,接种疫苗之前家长需要和医生沟通,不同疫苗对身体状况有不同的要求,医生会给出合理的建议。接种疫苗之后的24小时,应密切注意孩子的状况,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如何获取官方信息?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疫苗接种仍有疑惑,请访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站,它的“健康主题”下有一个“疫苗与接种”栏目,页面如下图:

里面的内容涉及疫苗的基础知识,接种的注意事项,更可以查询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疫苗的任何不良反应都会记录在案,如果有问题都会加以控制,不会放任发展。

讲到这里,家长应该了解了,及时为孩子接种疫苗是多么重要;也了解了,疫苗本身是一种有安全保障的药品;另外,对于疫苗的不良反应,也有避免和应对的措施;遇到不了解的问题,除了去医院向医生咨询,也可以自行通过官方网站了解信息。

预防接种,是孩子的权利,也是社会的责任。愿全社会都能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文章由科普中国出品,并授权央视网《跟着小编学科学》栏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名”科普团队 王海纳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