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理解太少、意见太多的社会里,我们会常常感觉到有太多真假难辨的东西而令人缺乏安全感。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强制自己逆向思维一下,看清楚是非对错的背后还有哪些原委经过,有时,一个下得太急的判断很可能会令人疏漏了些更本质的东西。
上周,关于婚恋交友节目的“造假”问题被放大到社会诚信的高度遭到谴责,同时,一个叫马诺的女孩也因在节目中的犀利言语而成为“拜金”价值观的代表人物而招致众口唾骂。这两个结论的背后,无疑存在着一对矛盾:如果可以肯定这个节目是有导演的一场戏,那大可一笑了之,完全不必苛责其中的演员。反过来,如果这位马诺小姐仅仅因为说了几句刻薄话就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招致全民皆骂,那是不是等于承认,她所代表的价值观其实正是当下社会真实且普遍的存在呢?
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两档婚恋交友节目,创意之始都是受时下“剩女剩男”现象的启发,以迎合社会热点,而“剩男、剩女”则普遍存在于80后的一代大城市独生子女中,如初所料,最后来到节目中的嘉宾也是以80后为主。所以,这些男女嘉宾所展现的婚恋观并不是中国式的,而仅仅代表80后城市男女。把范围缩小至这一层,再看这些貌似很“假”的相亲节目,就会发现节目中出现的嘉宾反映其实很“真”,而这种选择与被选择的节目设计也很容易得到共鸣。
大城市里的80后独生子女是怎样一群人?四个老人,父母两人,一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结构,一个独生子女的感情婚恋会变成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在婚恋上所承受的压力和关注较之60后、70后成倍增加,也就有迫切的交友需求,通过相亲打开社交圈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80后是独生子女第一代,工作生活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更严峻,从中考开始面临残酷的竞争环境,刚起步工作就成了蜗居一族,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地左右着自我价值的判断。情感上,他们从小孤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难去有机会换位思考。有胆量大声说“我想要”,但其实处于恍惚的状态,既不知道想要的东西合不合适自己,也不确定想要的东西是否也需要自己。虽然,表现出来总十分自信,实际是因为很心虚,谈婚论嫁也不免带着游戏的态度。他们是整个社会最脆弱,也最缺乏安全感的一群人。
如果马诺只是“拜金”,恐怕不至于引发社会性的愤怒,毕竟,《蜗居》里心安理得傍大款的海藻都能得到同情和理解。马诺讨人厌的重点不在于她说了什么,而在于她说话的态度,毒辣刻薄,贬低别人为显耀自己。而这种把损人当幽默的态度,以互相刻薄为乐,恰恰是典型的80后、90后的沟通方式。节目里,也不止马诺一人这样表现,比如,有个叫潘奕的姑娘与一个长相酷似裴勇俊的男孩配对成功,后来又有个自觉更优秀的男孩子上台对她示爱,看潘奕怎么表现?她柔柔地说:“我觉得,跟我配对的那个男的也就是比你顺眼点,比你钱多点,比你聪明点。”然后就娇娇地笑了。这类软刀子割肉的话,节目里比比皆是,后来那些特意为挑战马诺来的男嘉宾,也是极尽刻薄,从性质上并没什么差别。为什么80后90后会有把刻薄当幽默的癖好?这里有个很自然成因。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不需要顾虑别人的想法,照顾好自己就够了,听懂别人说话不算本事,让别人听我说话才算个性,就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互相也都不拿玩笑太当真。然后,走进社会,跨入职场,总有个阶段莫名其妙地碰个头破血流,这过程浓缩于舞台上,不就正像马诺,带着点小骄傲毫无顾忌地兜出了些半真心半玩笑的话,结果被攻击得体无完肤,带着一眼的泪水走了。
如果我们不急于否定,换个角度理解时下火爆的婚恋交友类节目,未必不能从中发现具有启发作用的一面。节目的舞台上以极端的方式放大了80后、90后城市青年婚恋观和时下剩男剩女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因果关系,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可也并非社会性的价值观沦丧。而仅就一档娱乐节目而言,判定它的真假可以交给时间,编出来的戏,强刺激的娱乐方式很容易引发审美疲劳,总是难以持久的。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