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女低保户被曝开超5万元私家车

 

CCTV.com  2009年12月24日 08:2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扬子晚报  

  南京一位低保户,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竟开了半年私家车,让社区居委会和周围邻居大吃一惊!记者昨天在南京市建邺区某小区采访时偶然发现,在南京南湖地区,有一位吃低保的有车族,据业内人士估计,她所开的雪佛兰私家车,即便以最低的配置测算,也至少在5万元以上,远远超过去年南京市出台的低保条例规定的条款,此低保户已严重涉嫌“骗保”。

  有车女低保的秘密

  今年36岁的吴某(化名)户籍在南湖地区一个建于2004年的高档小区,该房房主是其前夫的母亲。几年前吴某与丈夫离异后,她曾暂时住到玄武区。他们没有孩子,离异后吴某的户口簿上只有她一个人。在玄武区居住时,吴曾到借住地的社区申请过低保,因不符合“向户籍所在地社区申请”而没有成功。2007年,她不知怎么与前夫达成了协议,搬到了建邺区这个高档小区,随后申请进入低保。因为吴某在劳动年龄段内,社区请她出示医院证明,证明她不能参加劳动。当年底她持相关医院的证明及其他手续,经过申请、审核、公示等一系列环节,2008年1月进保,与南京市近8万名城市低保一样,可以享受政府每月提供的如今是3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以及其他各项水电气等相关政策优惠。

  根据市车管所的登记资料显示,吴某是今年3月买的雪佛兰小车,平时由其现在谈的男朋友开。周围邻居很少知道她是低保户,虽然在她提出申请时社区将其照片和身份都在橱窗进行了一周公示,但很少有人用心记住。因此,她平时小车进出小区也很自然,根本无人注意。

  事情被揭穿是22日上午。吴某所在社区收到建邺区民政局发来的一份电子文件,其中将该社区中隐藏着的“问题”或“疑似”低保户一一圈出。记者看到,在该社区170多户低保对象中,“疑似”共有16户(根据政策规定,低保是以户进行申请的),其中就有吴某。其他的15户,有的是资料管理滞后,如本月刚退出低保还未及刷新身份的;有的是低保名字和身份被借用,社区能出具证明的;也有名下房产的实际面积经最近政策的提标后显示为不达标准的;还有的是名下的摩托车和面包车早已报废的……社区主任一一勘察后发现,只有吴某存在重大骗保嫌疑,随即通知其立即到社区办理退保手续。

  网络数据不兼容,为骗保提供缝隙

  “她上半年就买了车,如果说邻居不知情还可以理解,而你们社区主任怎么会不知道?”对于记者的提问,社区主任苦着脸告诉记者:所有部门间的资料互不相通啊,这次审核是多部门联手组成重拳来做的。他拿出他22日刚收到的另一份文字资料——《审计组对南京市低保核实数据的说明》,具体核实的数据包括五大类12项,有:低保户缴纳、领取养老保险情况,这与劳动保障部门联手;低保户拥有车辆情况,这与车管所联手;低保户缴存住房公积金情况,这与公积金管理中心联手;低保户拥有房产情况,这与房产系统联手。这是针对长期以来低保资料网络管理数据各部门不兼容所做的调整,目前先在南京4个街道进行摸底调查试点,明年起除六合外,将在南京13个区县全面推开。该份文件的落款是“江苏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赴南京审计组”。

  “也就是说,今后只要涉及到上述数据参数,社区只要输入低保户的名字,立刻就会掌握该户在上述各方面的房产等拥有状况。”社区主任说,因时间紧迫,吴某及其他15位“疑似”低保户的审核情况昨天下午(23日)将全部报到区民政局,而眼下吴某态度蛮横,口口声声要求主任人性化处理;而其男友因不知道社区已获得5大网管的资料,也寻找各种借口拒绝退保。

  “小车是外地朋友借我名字办的手续”

  昨天下午,吴某再次来到社区表示不愿退出低保。“这是低保的高压线,我们谁也碰不得。”社区主任透露,考虑到她现在的感受,突然被人揭穿了秘密,延迟到明年3月让其退保。但吴某在社区里叫嚷着表示:这车是外地一个朋友出钱买的,他过一阵子要来南京工作,就请我提前买辆小车。再说我也不会开。主任问她:现在人际关系如此复杂,天下会掉馅饼吗?再说政策规定很明确,不管你们是什么背景和关系,车子在你名下就是你的,这是最简单的事实。谁知吴某立即转过弯来:我要把小车过户给别人,还不是照样吃低保!记者在去年3月南京市出台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细则》“11种情形不得享受低保待遇”部分看到,第一种情形就是“拥有、使用各种机动车辆、大型农具、农机具(残疾人用于功能性补偿代步且未用于客货运营的机动车辆除外)的家庭”……吴某将小车过户后,如果今后继续使用该车辆,也是违反政策。

  昨天下午5:30,社区主任给记者来电话反映:看到这份审核数据及五大网管联手的信息,大家着实很欣慰。社区低保户确实不少是家庭困难人群,但也有少数人钻政策及管理手段的空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社区只能按政策办事,不违规,也尽量人性化。 本报记者 董婉愉

责编:汪蛟龙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