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中
——优秀共产党员、寿光原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感人事迹
“没有伯祥书记,寿光菜和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4月7 日,在寿光市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创建成功 20周年”纪念会上,被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王乐义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说。
6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 66 岁的王伯祥作了典型发言。他说:“群众对我有感情,其实蕴涵着对党的感情,他们感谢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感谢党!”
1986年至 1991年,王伯祥任寿光县委书记。这五年,他把根深扎在沃土中,更扎在百姓心里。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在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矗立着一座两层楼高的大白菜雕塑。这是寿光的“图腾”,不知设计时是不是有“牢记白菜悲剧”的内涵。
1983年,刚刚解决温饱的寿光南部农民都种大白菜,因为卖不出去,2500万公斤大白菜烂在了地里。
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王伯祥至今记得:一天傍晚,路旁一位老大爷守着一地排车白菜,在寒风中瑟缩着蹲在墙角。他掏出20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这车菜,我买了。”
救急不如治本,问题出在哪儿呢?时隔20多年,已退休的王伯祥说:“为什么卖不出去?就是流通渠道不畅。那时候,只有那么几个国营公司经销蔬菜。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也牵扯到一些姓‘社’姓‘资’的问题,因为你要抓市场,就必然发展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就可能承担政治上的风险。”
王伯祥当时有个基本判断:抓流通重于抓生产,市场是第一位的,有风险也得办,风险再大也没有“白菜悲剧”重演的危险大。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白菜悲剧”让王伯祥痛定思痛,担任县委书记后,头一件事就是抓市场。
他的表情就是市场的“脸”
王伯祥当时的秘书秦安德对记者说,每天早上,王书记到办公室,先看菜市场送来的蔬菜价格表。表上的“+”号多,表明蔬菜上市量多,交易额大,价格好,他高兴;表上的“-”号多了,他就忧虑。他的表情就是市场的“脸”。
他最喜欢到市场转。有一天天不亮,他又来到市场,恰好碰到文家乡孙家庄一位 60 多岁的老汉满地找他的三轮车。老人拉来一车黄瓜,放下车出去打听价格,回过头来,连车带瓜不见了。
王伯祥一天脸没开晴。非下猛药杀杀这些“菜虫子”不可!一场治理整顿行动迅速展开,公安干警半月查获案件145起,依法拘留5 人,罚款72 人,取消经营资格 15人。以后,治理整顿每年集中搞一次。
1987年夏的一天,王伯祥接待了哈尔滨来的蔬菜专业户刘玉霞。她反映市场管理员强行将质次价高的韭菜“派”给她。王伯祥一边把这事交给专人处理,一边召集有关部门开联席会,约法三章:外地客户进入市场,设摊优先,取消不合理杂费;外地进出拉菜车辆一律绿灯;本地和外地客户发生争执,处理本地人从重,处理外地人从宽。
王伯祥看市场的表情越来越“晴朗”,到1991年王伯祥离任时,蔬菜批发市场达到300 多亩,如今发展到 65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于是有了这样的“神话”:海南岛空运北京一批黄瓜、辣椒,卖不出去,拉到寿光批发市场一销而空;寿光不产毛竹,但全国最大的毛竹批发市场却在这里。
没有交通哪有流通
白永生每次走上纪台大桥,总要驻足端详一会儿。现在的大桥比原来那座更气派,站在新桥上,他总要想到 19年前抢修的那座简易桥。
1990年8月2日深夜,纪台大桥突然倒塌。此时王伯祥正在深圳考察,接到时任副县长白永生的电话,第二天夜里3点半就赶回寿光,清晨6点即来到抢修现场。
纪台大桥是蔬菜批发市场的大动脉,动脉被切断,拉菜的车出不来、进不去,菜价眼看着一大截一大截地往下落。
王伯祥急了。在临时召开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王伯祥明确指示白永生负责架桥,越快越好。其次是加快潍博路的修建,开通第二条运输动脉。
白永生回忆:当时日夜突击,8天完成工程的六成,可是上游冶源水库溢洪,弥河水猛涨,简易桥被冲跨。
穿着胶鞋,挽着裤腿,昼夜盯在工地上的王伯祥吐出两个字:“重来!”
争分夺秒,又是7个昼夜,简易桥竣工。菜价一截截地上来了,王伯祥的脸也“晴”了。
没有交通就没有流通。王伯祥带队到青州、昌乐等地参观,然后责成交通公路部门做出规划。1987年秋收一结束,全县开始筑路大战,16万民工齐上阵。一个月后,总里程140公里的“十纵十横”20条路全部竣工,当年省道路评比,8项指标,寿光7个第一。王伯祥说:“这第一那第一,菜农卖菜顺畅了才是真第一!”
“大”也好“小”也好,菜卖出去才最好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车水马龙,而散见在田间地头的500多个小市场也红红火火。可当年小市场的存留却引发了一场争论:一种意见是鼓励,小市场方便菜农销售,是大市场的补充;另一种是取缔,认为小市场势必冲击大市场。
一天,王伯祥正准备下乡,突然被3个“菜贩子”围住。他们是古城乡的运菜专业户,在古城市场收菜一个月,生意很好。但工商局突然说要取缔这个小市场。问书记管不管?
王伯祥听完“菜贩子”诉苦后说:“好,你们3个都上我的车,咱去看看。”
来到古城小市场,只见工商人员正向外赶拉菜的客户,驱散卖菜的农民。王伯祥一下车,工商人员赶紧过去汇报。王伯祥摆摆手:“别汇报了,先帮他们把车装满吧!”弄得工商人员面面相觑。
下午,县委常委扩大会开了两个多小时,讨论小市场。王伯祥因势利导,引领大家把判断标准集中到一个着眼点上:怎么才对老百姓有利?大也好小也好,菜卖出去才最好。最后统一了思想:保留小市场。
小市场和大市场连成一体,小市场作为大市场的触角,伸向全县及周边地区。更重要的是,小市场催生了十几万蔬菜运输专业户。
“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市场这个桥头堡抓好了,寿光菜怎么上档次?这是当年王伯祥萦绕在心头的战略思考。
三元朱村的王新民怎么也不会想到,19年前,自己在雪天里从辽宁瓦房店买来的黄瓜,引发了冬暖式大棚种植的试验,进而引发了一场“绿色革命”。
王伯祥发现了黄瓜的“ 黄金价值”。他的理论是:东北比咱这儿冷得多,他们冬天能产黄瓜,咱也一定能产!这鲜货要是产在十冬腊月,产在大年前后,不就是无价之宝吗?
在王伯祥鼓励下,王乐义去东北请来韩永山师傅,合计着试验大棚。王乐义对记者说,一个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债。伯祥书记给大家鼓劲:“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1989年 10月,三元朱村17位党员建起17个试验大棚。
正当黄瓜生长旺盛时,却来了寒流。一连半个月,阴云密布,黄瓜根因地温低开始收缩。王乐义发动大家凑被子盖棚,但无济于事。他想到了伯祥书记。王伯祥回答:“你别离开电话,我立即给你联系篷布。”当夜,30多块大篷布就盖在了大棚上。
1989年 12月24日,17个大棚的黄瓜开始采摘。刚开完会的王伯祥一听黄瓜上市,饭也不吃了,径直往三元朱赶。他问王乐义黄瓜多少钱一斤,王乐义狠狠心说:“5块咋样?”当时的小麦是两毛多一斤,每斤5元的话,就是20多斤麦子钱。
王伯祥说:“ 太低了。你想,江北就咱这17个棚,10块差不多。”村民一听这价格,吓了一跳:卖不了上哪儿找大瓮腌黄瓜咸菜啊?王乐义说:“听伯祥书记的保险没错,他心里有数。”
结果,17个大棚每个赚了近3万元。
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干就干好!
“伯祥书记有个口头禅:看准了的事儿,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原县长姜洪佩对记者说。17个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亲任推广领导小组总指挥。
土地都承包了,各户分种,不集中,怎么办?调地!原来种植是南北向,而大棚要采光,需改成东西向。怎么办?改向!原来机井不均衡,现在建大棚需要10亩地就得有一眼机井。怎么办?打井!
建个一亩地大棚需要6000多元,农民那时哪有这么多钱!王伯祥承诺:“ 第一,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第二,我到银行为大家跑贷款。”
王伯祥找到县农业银行行长王耀坤,开口就贷2000万。数目太大,王行长很为难:要是放出去,谁又能担保一年后全部归贷呢?
王伯祥说:“我担保行不行?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不值2000万?”
款到了,大棚一个个从土里冒出来。当年全县5130个大棚收入 1.2亿元,贷款全部还清。
谁能帮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谁
在三元朱村的村史展室里,停着辆北京吉普。
王乐义说:“ 这是当年县委专门为我和韩永山配的。伯祥书记通过我,以3万元年薪从辽宁瓦房店请来早期冬暖大棚发明人韩师傅,那时伯祥书记月工资才107元;韩师傅全家四口人一来就农转非,而当时 11个县委常委中有 9个的家属都是农村户口;他坐旧吉普,却给我和韩师傅配了辆新的;三级干部会上,伯祥书记说:‘全县听我的,我听王乐义和韩师傅的!’”
王伯祥的观点是:英雄不问出处,谁能帮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谁。
有一次王乐义和韩永山坐车到村里去辅导,伯祥书记也跟着去了解情况。一下车,王乐义和韩永山就被菜农围住问这问那,王伯祥被晾在一边。王乐义觉着不得劲儿。王伯祥笑着说:“没什么,接你们是接财神,很好嘛!”
寿光蔬菜大棚,到王伯祥离任时,已发展到33万个,现在到了46万个,并以燎原之势“覆盖”全国。当年最早试种者之一的王友德对记者说:“我们的大棚技术已发展到第五代,能在零下 25度生长,1亩大棚纯收入超过 6万元。”(记者 逄春阶 单体敏 崔永刚 杨国胜)
责编:张托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