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织就人水和谐的“中华水网”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17:5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的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泽东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王化云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泽东瞭望着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曾是“三年两决口”的“害河”。今天,黄河已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花园口的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这个“大水库”,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9年年初,北方冬麦主产区发生罕见大旱后,黄河数座大水库联合调度,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共同发挥作用,群众吃水无忧,城市用水正常,而且确保了夏粮丰收。

  盛世治水60年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夏禹以来的中华民族,把治水上升到治国的高度。但凡有作为的帝王,都格外重视水利,并直接领导和参与治水。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兴修水利是前提和基础。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建设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旗帜,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加固了农村水利的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后,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

  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步伐。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

  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一座座病险水库,成为汛期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定时炸弹”。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3年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到2010年年底,经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建设,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0年来,我国供水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累计解决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灌溉事业不断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08年的8.7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每年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这使得中国能够以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