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视频]《媒体·焦点》

CCTV.com  2010年04月20日 14:0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1、外媒:中国救援上演奇迹
★阿拉伯电视台网站说,玉树正在上演一场“生死大营救”,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到来让当地各族人民意识到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没有忘记他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振奋了民心。
★美国《纽约时报》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大批军用卡车及民间救援组织的救灾车队源源不断开赴灾区。
★韩国《朝鲜日报》说,虽然强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但被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不断获救,上演了一幕幕生命奇迹。

2、中国救灾在“严酷条件”下进行
★英国BBC说,位于青藏高原的玉树海拔4000米,夜晚空气稀薄,气温经常降至零度以下,这给救援增加了很大难度,但中国政府依然誓言尽一切努力帮助地震受害者,并最终重建受灾地区。
★日本《朝日新闻》题为“决不放弃,中国青海地震受害者面临生死分界”的报道说,虽然距离地震发生已超过72小时,再救出幸存者的可能性急剧下降,但中国救援队员用“决不放弃”的口号相互激励,依然在拼命搜救。

3、阿联酋《海湾新闻》中国政府救灾及时 灾民赞许有加
中国政府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吸取了很多抗震救灾的经验,这一次玉树地震救灾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很多当地的灾民表示,政府救援工作的及时有效,让他们感到很欣慰。由于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玉树震后重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灾民纷纷表示乐观面对。

5、英国 《每日电讯报》救援行动 永不放弃
玉树发生地震后,救援行动立刻展开。中国各地救援人员日夜兼程来到震区,当地海拔超过4000米,他们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等困难,全力展开搜救工作。由于建筑坍塌严重,整个结古镇成为废墟。救援队只能赤手空拳地扒开废墟,争分夺秒搜救幸存者,每救出一名幸存者都让人感到希望又多了一分。

6、人民网 日本“地震预警”值得借鉴
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地震波(简称P波)先活动,接着就是破坏力大但速度慢的地震波(简称S波)。两种震波之间存在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差。日本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个时间差,研发了一套“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他们使用仪器探测出P波后,迅速发出预警,这样,在S波来临之前,人们可以得到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逃生时间。而且,利用这简短的预警时间,人们还可暂停煤气、电、水、核电站、化工厂等的运行,避免次生灾害发生。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日本方面称,他们提前10秒做了预报,并且在日本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警。

7、废墟 搜索 奇迹
搜救人员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创造了很多生命奇迹。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哪怕进入废墟里面。

8、救人 连夜奋战
人命大于天,对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人员争分夺秒,连夜奋战寻找生命迹象,抢救伤员。

9、“能救治一个人,我都没白来!”
75岁的吴殿华,可能是灾区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了。他是一家医院的院长、外科主任医师,他说:“大地震后,最缺的就是医生,能救治一个人,我都没白来。

10、“将救灾进行到底!”
59岁的吴和春是来自河北保定的志愿者。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曾免费给灾民修理1000多台电视机。他说“即使能给灾区节省100元,那也是为灾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头不高的他到达玉树灾区后,便和消防人员在废墟中展开搜救和挖掘工作,看上去很有经验。


14、灾区儿童早操忙
强震过后几天,玉树当地藏族儿童在救援人员为他们搭建的临时操场上做着早操。
有的孩子头上虽然还裹着纱布,但也已按耐不住,加入了做早操的队伍当中。

15、双亲的怀抱
一对年轻的藏族夫妇在用牛奶喂养自己的小宝贝。在一片残败的瓦砾堆中,年轻夫妇的双膝上披盖的厚实干净的棉被,而笑婴儿口中吮吸的是干净的奶瓶中用热水冲泡好的牛奶。

责编:刘一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