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 题:履行支农承诺 制订十年规划——解读农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
新华社记者吴雨、刘琳
“三农”问题是“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焦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肩负服务“三农”使命的中国农业银行日前对外公布了一万两千多字的《“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17年)》,提出服务“三农”的十年目标。
“三农”信贷五年超两万亿元
资金缺乏是农村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前不久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早在2007年,农行起草《规划》之时,已将“三农”信贷投放作为主要业务指标之一,提出到2010年,探索出“三农”业务发展的有效模式,“三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使“三农”金融服务明显改善,并确定“三农”信贷投放指标:
——2010年三农金融部新增贷款2600亿元以上,到年底累计发行惠农卡6000万张以上,为约2.4亿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到2011年,发行惠农卡1亿张、金融服务惠及4亿农村人口,覆盖面达到50%;
——财务重组后,三年内三农金融部贷款翻番、五年超两万亿元、农户贷款五年翻两番。
《规划》虽刚公布,工作早已启动。2009年,农行涉农贷款累计投放达9899亿元,余额达到1.2万亿元,其中通过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73亿元。
作为专门为农民推出的特色金融产品,惠农卡在缓解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惠农卡发卡量达2526万张,累计达3336万张,覆盖全国3319万农户。部分地区的农民还通过惠农卡拿到了政府发放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补贴。
助推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就业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内容,也是《规划》中促进“三农”业务发展的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提出大力加速城镇化建设,带动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这与《规划》中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不谋而合。
《规划》提出,到2010年、2012年,农村城镇化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300亿元、7000亿元;2013年至2017年,农村城镇化贷款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0%。在此期间,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与消费贷款业务,加大对城镇化进程中供水、供电、科教文卫事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为了解决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农行在《规划》中提出,把支持小城镇建设与吸纳农民就业、推动农村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扶持一批高资质的县域建筑业客户;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促进农村居民向小城镇转移就业。到2010年、2012年,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000亿元、8500亿元。
同时,《规划》还提出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择优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
截至2009年底,农行支持县域中小企业3.43万家,全年新增县域中小企业贷款141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963亿元。
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
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控制三农贷款不良率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难题。《规划》提出,农行将三农金融部不良贷款率持续控制在5%以下。
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农行,遵循“业务发展、风控先行”的经营理念,把防控风险放在突出位置。2009年,三农金融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下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完善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规划》指出,将尽快建立有针对性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包括推行二级分行、县域支行风险经理和独立审批人派驻制,实现风险就近管控。
与此同时,探索专业化的“三农”信贷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三农”业务风险预警系统。例如,对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推行“三包一挂”等管理模式,前移风险控制关口。
此外,农行首次提出建设以农为本、实践创新、科学高效、规范安全的“三农”新型信贷文化,鼓励员工主动贴近“三农”,强化信贷服务意识,实行精细化管理,强调第一还款来源。
责编:许桂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