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没有经典,何来大师?

 

CCTV.com  2010年03月08日 11: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  

  “在文化艺术领域,现在很难出大师。”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当作家、艺术家、文艺评论家等都在为生存奔波,都在为名利和金钱而忙碌迷失方向的时候,怎能潜心创作出真正的经典。没有经典,何来大师?”

  一部作品,还没有和观众见面,就通过传媒传出各种吹捧或叫好的评论,参与其中的有作家、艺术家、记者、文艺评论家等与文艺相关的人员。虽然这种评论可能分两种,有的是比较客观的评价,但也有不少不够实事求是,甚至是受利益、人情等因素驱动而违心说话、或“捧杀”,或“棒杀”。不但欺骗了观众、听众、读者和社会,也把整个文艺界的风气搞的一团糟。谈到这点,陈晓光语调凝重。“文艺界的各种浮躁现象,已经有些年了,而且还在继续。这和整个社会的浮躁也是有关系的,因为当人们都还在在为生存奔波,都在为名利和金钱而忙的时候,文艺界不可能不浮躁,不可能不随俗。”

  “针对文艺界的这些不良现象,文化部也只能是加以引导,对作家、艺术家或评论家进行教育,使大家不但追求艺术的发展,也要追求艺术的道德,追求‘德艺双馨’。”陈晓光说,“社会处于重大的转型期,在繁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通过法治和政府的依法行政,慢慢的就会逐步规范起来。”

  其实,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谁不想追求经典或永恒?陈晓光认为,“任何一个作家或艺术家,从理论上都愿意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永恒,但人很容易被金钱所诱,被时尚所惑。”

  说到此,陈晓光引用了乔羽的一句名言,“从事文艺要‘不为积习敝,不为时尚惑’。”“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他对此深有体会,“因为积习就是传统,但传统并不一定都是优秀的。马克思有句名言‘传统是惰性’。人们遵循固守传统,就会不思进取。而文艺创作最怕的就是缺乏创新意识,不敢去标新立异、去创新,艺术作品就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为人民群众喜欢,更谈不上流传于世。所以继承传统应该有分析,那些不良的传统要大胆摈弃。另外,时尚是诱人的,时尚能让人立即见到利益,当人被眼前的物质利益迷惑的时候,必然难耐寂寞,难耐清贫,对艺术本体的追求肯定会淡然,怎么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也有人说,这个时代肯定会出现更多的“大家”或“大师”。“我不这么乐观,”陈晓光说,“当艺术创作人员(包括作家、作曲家、画家)、从事表演的人、从事评论的人还在为了生存,为了钱甚至是前途而忙碌的时候,很难创作出真正的经典作品。没有经典,何来大师?”

  “大师”不是被吹出来的,经典也不是被捧出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作品,并非一诞生就能发出经典的光彩。古今中外,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还是其他艺术作品,当时不被社会承认,经过人民群众和时间的检验,最终成为经典的,并不鲜见。因此,从事文艺创作或文艺理论的人,都应该有一颗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心,才有可能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不为时尚所惑,从而在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为一名文艺家,还是把自己和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都交与时间与空间吧!通过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百八十年后的人们,自然会清晰地辨认出今天的‘经典’与‘大师’。”陈晓光如是说。

  

责编:王子彬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