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本周人物我们将聚焦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两位先生荣获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谷超豪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是中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位德高望重、硕果累累的科学老人。
《瞭望》新闻周刊 谷超豪的数学人生
数学对谷超豪最早的触动是在小学三年级,除法中循环小数的现象迷住了他,例如,“1被3除,是0.333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尽。”到了六年级,又遭遇“鸡兔同笼”等应用题,一只笼子里既有鸡又有兔子,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64只脚,问各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这些题目让古超豪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浙江大学上三年级时,谷超豪遇到了苏步青教授,他的数学人生从此驶入快车道。谷超豪的数学研究为中国空间技术解决了很多难题,他还推动了中国 “非线性科学”项目,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新华社 谷超豪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少年谷超豪在学校礼堂里,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谷超豪认为,为国家的兴亡承担责任,是“大事”;用自然科学改造世界,也是“大事”。 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当科学家、做革命者,两种身份同一种使命,成了谷超豪人生历程中相互交叉的两条线。
《人民日报》 谷超豪生活中的“加减乘除”
加法:谷超豪+胡和生=院士夫妇。谷超豪先生的夫人胡和生也是一位数学家,与谷先生同样曾师从数学家苏步青,又同样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减法:日常生活-家务=更多工作时间。对这对院士夫妻而言,日常生活则是一道减法题,挤出来的时间便用在了做学问上。说到节约时间,谷超豪先生的夫人胡和生举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她说:“我一般不上理发店,都是请谷先生帮我剪短一点。起初先生不会剪,慢慢地也就学会了,省了不少时间”。
乘法:数学×文学=丰富的人生。科学家与诗人似乎是两种气质完全不同的人。然而谷超豪却发挥业余爱好诗词的优势,做了一道成功的乘法,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别样丰富。
除法:一生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来,谷超豪一直继承着苏教授留下的传统,定期参加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数学物理、几何讨论班,至今雷打不动。他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中就有3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民晚报》 孙家栋:航天史上的传奇
孙家栋的名字,在中国航天史乃至国际航天史上,都是个传奇。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 他是中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他还是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时常开玩笑说,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放卫星。与孙家栋紧密相关的27颗卫星,占中国成功发射卫星总数的1/3。
《人民日报》 孙家栋:钱学森欣赏的年轻人
孙家栋的卫星之路是钱学森引领的。1967年夏天,当时还在搞火箭研究的孙家栋正趴在图纸上满头大汗地搞设计,同时跑来告诉他说,根据钱学森的推荐,让他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时光走过40多年,2009年3月5日,钱学森先生还给孙家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八十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
《瞭望》 孙家栋:偶然闯入航天门
孙家栋走入航天门,充满了许多偶然的因素。当年,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偏偏此时哈工大增设汽车专业,他便转入了汽车系。还没有碰汽车,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一系列的偶然因素,造就了中国的“卫星之父”。
责编:刘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