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刘军、颜昕、郭起豪)圣诞节将至,一场暴雪伴随寒潮自北向南影响欧洲,从俄罗斯、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到英国和法国。暴雪所过之处,机场关闭、公路堵塞、铁路受阻。
11月1日北京迎来第一场大雪,北半球多个国家提前入冬,再到美欧遭遇罕见暴雪,一连串与全球变暖“背道而驰”的现象留下重重疑虑: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季是冷是暖?圣诞期间气候如何?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工任福民24日接受了新华网和中国气象报记者的联合专访。
暴雪、寒潮、大风警报齐发
2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三天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受强冷空气影响,24日白天至25日夜间,西北地区东部偏北地区、内蒙古、华北、黄淮、东北地区中南部将先后有5~7级、阵风8级偏北风;冷空气前锋过后,上述大部地区的气温将下降8~12℃,其中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的气温将下降14~16℃,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6~18℃。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25日,新疆北部将有5~6级、山口地区8~9级大风,气温在略微回升的基础上,将再次下降4~8℃。
与此同时,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大部将有中到大雪(3~8毫米),局地有暴雪(10~12毫米)。
中央气象台预计,25日和26日早晨,内蒙古部分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最低气温将低至-20~-30℃,局地可达-30~-35℃。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最低气温将下降到-7~-15℃,局地可达-15~-20℃。
同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海上大风橙色警报:预计24日8时至25日8时,受强冷空气影响,渤海、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域将有4~5级西南风转9级、阵风10~11级的西北风;黄海南部海域将有4~5级东南风转6~7级西北风。东海北部海域将有4~5级东北转西北风;东海南部海域将有4~5级西南转东北风;台湾海峡、南海大部海域、台湾以南海域将有4~6级东北或偏东风;台湾以东洋面将有4~6级东南转东北风。
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区域性差异
任福民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指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体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区域性差异,包括温度上升的大小、速度快慢都存在区别,甚至有的地区温度可能下降。
由于纬度和地形的差异,我国气候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西南的四川和贵州则呈变冷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有所回升,缓解了前40多年的降温趋势。长江以南地区存在不显著的变暖趋势。尽管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夏季有变冷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全国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上升趋势比较明显,与全球趋势一致。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北(陕、甘、宁、新)变暖的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也会在暖冬季节出现寒冷时段,例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国出现的持续的严寒、雨雪和冰冻天气。这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内部变化因子与自然因子造成的,但气候变暖也可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条件。
任福民介绍,过去的50年里,北极东部略有增温,但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南极东部的某些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温度下降,南极半岛却有显著增温。目前先进的气候模式能够很好地捕捉到这种区域性变化,模拟的区域变化与观测相近。
出台“暖冬”国家标准 科学辨别冬季冷暖
任福民称,从气象学来讲,北半球的冬季是12~2月,11月严格来讲不属于冬季,但今年11月我国就迎来大范围雨雪过程,属于入冬早。现在谈今年冬季是冷冬还是暖冬言之尚早。
我国气候变暖趋势中以冬季增暖最为突出。“暖冬”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到人类及其相关活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等。冬季平均气温偏高是暖冬的总体特征。由于目前对于“暖冬”没有统一的标准及确切的定义,加上气候平均值的更新、冬季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以及区域气候差异造成的不同地区人们感知上的不同,引发了学术界的争议和公众的疑义。为此,制定《暖冬等级》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暖冬是指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某一规定阈值。根据发生范围,可分为单站暖冬、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
标准对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采用三分位方法确定单站暖冬阈值,使其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制定了单站暖冬等级指标,将单站暖冬分为弱和强两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及全国的暖冬指标和暖冬等级划分标准。区域暖冬采用站点百分比确定;全国暖冬采用暖冬面积百分比界定,可以有效地消除因我国台站分布不均所造成的影响,为相关行业的业务、科研及公共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责编:汪蛟龙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