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闪亮的日子:澳门十年忆事

 

CCTV.com  2009年12月18日 23:5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情满濠江——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

  澳门中银大厦上安装的“庆祝回归10周年”彩灯在夜幕下璀璨夺目(12月14日摄)。灯光辉映下,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街市如梦似幻,夜色醉人。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新华网澳门12月18日电 题:闪亮的日子:澳门十年忆事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澳门,中国南海边一个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宁静小城,却在400多年的时光里被刻写下系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曲折、深沉的大历史。

  10年前那个“回家”时刻的喜悦、激动至今依旧印象清晰,母亲与游子团聚的那一幕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难忘的共同记忆。

  今天,人们怀着无比的骄傲、蒸腾的激情,迎来了这座城市重获新生后的10岁生日。

  10年的伟大实践,3600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凝聚着国家对特区的关爱与支持,浓缩着澳门同胞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这是一段闪亮的时光,一个从未曾有过又将开启未来的美好年代。

  “回归了,澳门被带旺了!”

  一座城市的风华往往隐匿在那些意味深长的寻常巷陌之中,在澳门久负盛名的黄枝记粥面馆就是一间记录着澳门故事的老店。

  “1959年,我爸爸、妈妈到澳门的十月初五街开设了这家店,到现在整整50年了。”黄肖莲是黄枝记的第二代传人,已经62岁的她如今还时常在店里忙前忙后。现在小店每天的销量都有七八百碗,客人常常还得排队。

  过去的这10年,是黄大妈最忙碌也最幸福的10年。“澳门回归了,后来又开放内地居民赴澳‘个人游’,澳门旅游被带旺了,我们的生意才越来越好。”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有更大的“野心”,她计划开发一种礼品面,进军内地市场。

  位于特区路环的挞沙街,有一家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饼屋。并不起眼的外表,却掩饰不住它在澳门居民和外地游客心中的传奇形象,这就是以葡式蛋挞闻名的安德鲁饼屋。1990年,长期旅居澳门的英国人安德鲁发明了独家配方的蛋挞,很快打响了名号。几年前,安德鲁病逝,他的妹妹艾琳接掌饼屋。

  “这10年里,饼屋的利润增长了400%。”艾琳不无骄傲地说,澳门回归后,尤其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以来,安德鲁饼屋的生意日益红火,在来澳游客的首选旅游地点排名中位列第三。

  黄枝记粥面馆和安德鲁饼屋两家小店,在地区经济“大饼”中所占分量自然微乎其微,但恰恰是这种微观最实在地验证了宏观:回归10年,背靠祖国的澳门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澳门从公司行号到普通市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分享了澳门经济腾飞的成果。

  回顾澳门10年来的变化,澳门超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盛宗感触良多。用他的话讲:10年前后,他的企业经历了一个从濒危到重生的过程。

  回归前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加之澳门治安长期不靖,澳门企业家曾经历最艰苦的一段日子。回归之后,澳门生机再现,罗盛宗的房地产事业也得以重振,他还主动改善公司产业结构,引入更多实业,抓住契机实现多元发展。他感慨地说:“回归后,中央给了澳门那么多好政策,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澳门的中小企业有信心,通过自身努力开拓更大市场和发展空间。”

  “收入高了,治安好了,找工作容易了,政府给的补贴多了,肯听老百姓的意见了……”说起澳门10年来的变化,59岁的澳门市民郑炳坤快人快语。老郑是一名公共汽车司机,太太梁淑琴在制衣工厂工作。2004年胡锦涛主席曾到他家做客,夫妇二人与胡主席的合影至今都挂在他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老郑说,这10年最让他高兴的是孩子们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女儿当老师,儿子从内地大学毕业后进入特区政府工作。他说:“过去像我们这样的澳门人想进澳葡政府当公务员很不容易,现在则是通过考试公平竞争。”

  回归10年,澳门经济持续增长,本地生产总值增长2.6倍;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平均月收入增长近1倍。此外,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上的投入也逐年加大。短短10年,一个安居乐业、生机盎然的澳门,如莲花般绽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娇艳迷人。

  “我很高兴能为澳门工作,为国家工作!”

  “我们属于澳门,也属于中国,我很高兴能代表澳门,代表澳门土生葡人社群,为澳门工作,为国家工作!”欧安利有着一张带着明显欧洲人特征的脸庞,但身兼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和行政会委员等职的他对自己的身份有着这样的认知:“我认为自己一出生就是中国人,前几年我正式办理加入中国籍的法律手续,只是重申了我是中国人。”

  欧安利的祖父是一名葡萄牙军人,1915年来到澳门,祖母是广州人,他的父亲1917年出生在澳门。这是个典型的澳门土生葡人家庭,这个特殊的社群目前在澳门大约有2万人。虽然人口比例并不大,但欧安利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从澳门回归的那一刻起,澳门同胞不论族群、界别,都真正成为了澳门的主人,依法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参政议政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落实。

  欧安利精通葡萄牙语、英语,还能说一口地道的粤语,澳门回归后特别是自己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又开始学习普通话。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澳门基本法实施10周年研讨会上,欧安利用普通话发言,全场人士报以热烈的掌声。

  谈起回归10年,他对记者说:“土生葡人是澳门历史的组成部分,澳门回归时,我们和所有居住在澳门的人们一样,感到骄傲。土生葡人既特殊也不特殊,特殊的是这个社群的历史和文化,不特殊的是我们在回归后的澳门社会中同样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其他社群共同参与澳门的发展建设,共同分享澳门的繁荣稳定。”

  从小接受葡文教育的陈丽敏20岁就进入澳葡政府工作,10年前她接到特区政府行政法务司司长任命时,内心既意外又充满自豪。这位资深公务员说:“中央政府这样信任我这个在澳葡政府工作了几十年的公务员,的确是真正要落实‘一国两制’和‘澳人治澳’。”

  回归以来,“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落实很好地体现在公务员队伍的成长上。10年来,澳门特区政府着力提升公务员素质,锐意打造一支廉洁高效、以民为本的公务员队伍。目前,特区政府公务员达21400余人,在700多名主管及负责人员中,90%具备高等课程学历。

  10年前的12月19日17时,葡萄牙国旗在澳门总督府前徐徐降下,一位叫做瓦斯科·若阿金·罗沙·韦奇立的葡萄牙人结束了自己在澳门的工作,当时电台里正播放着张国荣的歌曲《风继续吹》。

  这位“末代”澳督,在2009年之夏应邀重返澳门。10年之后,再度回忆往昔的韦奇立无疑是百感交集,但少了离任时的落寞,更多的是对澳门10年发展进步的感怀:“我今天要说的和我在任内以及移交政权那天所说的一样:澳门人民有自主的权利和途径,同时他们有义务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面前有极好的未来,没有什么比一个开放的未来更令人开心的。”

  在澳门回归10周年到来之前,韦奇立在里斯本近郊的家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一直十分关注澳门的他说,回归10年,在特区政府和澳门人民的努力下,澳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繁荣稳定,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澳门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成功,澳门的成功也为世界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澳门的文化正在走出新的更富活力的路!”

  “我想为澳门的艺术人才创建一个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用艺术养活自己,而不再为生计发愁。”“疯堂10号”创意园执行总监、澳门水彩漫画家陈伟辉向记者袒露了自己以58岁“高龄”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初衷。

  很长时间里,澳门被冠以“东方拉斯维加斯”之名,在外界印象中博彩业似乎是澳门唯一的“名片”。但是,10年来,澳门擦亮了历史名城的招牌,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展露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回归10年,澳门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而文化传统和特色不但不变,还得到了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疯堂10号”位于澳门历史城区,这里曾经是麻风病医院和供麻风病人专用的教堂,如今成了特区政府专辟的文化创意产业试点基地。陈伟辉告诉记者,回归前,在澳门搞艺术的人是很难养活一个家庭的,艺术家只能在工作之余搞创作。而现在,澳门艺术家开始职业化,迎来了创作的高峰,“这也反映了澳门的文化正在走出新的更富活力的路”。

  “2009澳门小姐”冠军李若滢今年的一项工作是参与电视台纪念澳门回归10年的节目摄制。这位年轻佳丽说,过去10年里最令她感动的是,澳门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不忘保护特色历史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使这座城市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2005年7月,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南非举行,“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当年唯一申报的项目,最终得到与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副理事长陈志威参与了“澳门历史城区”申遗的全过程,他激动地回忆说,大会审议通过将“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遗”名录只用了9分钟,“这创造了最快纪录”。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张鹊桥说,中央政府对澳门特区很支持,“申遗工作有国家支持很重要,特区没有这个基础,是很难去成功的”。

  回归10年,申遗成功无疑是澳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今天,远东或中国最早的欧洲教堂建筑、西式炮台和灯塔、中西风格合璧的民居,还有古老的妈阁庙、哪吒庙,在新的时代重新被照亮,而被照亮的更是澳门这座记载了历史沧桑的南海小城的人文形象。

  踩过石子小路,穿过古旧拱廊,欣赏精致的古建筑外墙浮雕,沐浴在小城风情独具的历史文化氛围里,这是如今大多数游客来到澳门必做的事情。对澳门而言,成功申遗的意义已超越文物保护的范畴,在特区政府着力将澳门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规划之下,这些遗产终于得以“活化”。对此,西方媒体这样评论说:“人们来到今天的澳门,已不再只是玩一把扑克牌就走。”

  陈志威觉得澳门有空间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是要培养更多的人才。他说,澳门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中国人那份承担的人才”。

  今年上半年,中央决定同意澳门大学在珠海横琴岛建设新校区。这是中央为支持澳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所作的特殊安排。对于一直为土地资源制约学校发展而烦恼的澳门大学校长赵伟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大好消息,这所澳门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就将实现多年以来的扩建梦。赵伟说:“这是件大事、好事,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的灵活性和生命力。”

  据了解,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预计3年内完工,面积将达1.09平方公里,远大于现有的0.05平方公里,容纳学生总数将从目前的6000人增至1万人。

  上任不久的赵伟说,澳大的目标就是要为澳门培养顶尖人才、领袖人才,“我们很早就提出20年后澳门的行政长官会是我们澳大毕业的”。

  18岁的庄青青是澳门劳工子弟学校高三的学生,她的志向是报考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她的同学曾雅诗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理想是选读新闻专业,将来成为一名记者。这所学校的唐校长说,特区政府将免费教育由回归前的9年延伸到15年,澳门的孩子接受教育已无后顾之忧。有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中,澳门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的比例已在80%以上。

  回归10年,澳门特区以经济社会与人文关怀同步发展的城市形象,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正确和强大生命力,成就举世公认。西方媒体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给予澳门高度的评价,德国一家报纸在最近的报道中写道:澳门在几百年前成为欧洲在亚洲的一块“飞地”,而如今她作为中国的第二个特别行政区已经走过10年,古老的历史与新时代的激情在这里交织,呈现出一幅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图景。(执笔记者:陈键兴。参与采写记者:何自力、王燕萍、茆雷磊、徐超、张家伟、李凯、刘畅、童炳强、朱蕊)

>>>海量新闻,请点击“新闻频道”

责编:唐亮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