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哥本哈根12月11日电(记者杨骏 黄堃)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11日在哥本哈根说,他主张用“碳预算”方案来使全球公平地减排,避免不合理的减排安排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
潘家华当天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发布会上说,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测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内,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应该是2.33吨,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现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额,有关专家将这称为“碳预算”。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年人均碳排放远超过2.33吨这一水平,而多数发展中国家远低于这一水平,还有增长的空间。
潘家华说,“碳预算”概念首先由中国专家提出,目前英国和德国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采用这一概念。
他指出,目前在减排问题上,各国就“谁应该减得多,谁减得少”争论不休,这是因为各种标准评估并不合理。对于2012年后如何减排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案,但多数是发达国家学者提出的。由于受到国家立场的局限,这些方案都难以兼顾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使有些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考虑的方案,也难以从根本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根本利益。
潘家华认为,现在的一些国际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强调“爷爷排放多的,孙子仍然可以排放这么多或稍微减少;而爷爷排放少的,孙子也只能排放这么多或更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他说,美国年人均排放约20吨二氧化碳,人均减少1吨,影响并不大;如果发展中国家年人均排放4吨,减少1吨,相当于减少25%的排放,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而合理地增长1吨,却可以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潘家华主张,减排行动要公平,首先应强调“人际公平”,因为消费不是国家的消费,而是人的消费;其次要强调“代际公平”,因为二氧化碳是一个积累的结果,而现在的排放空间有限。他说,应该根据历史个人排放水平、碳排放总量控制需求等数据来计算现在的人均碳排放权。根据这些条件,制定“碳预算”方案,从而实现公平减排。
潘家华说,中国专家现在提出的“碳预算”方案,主要强调那些人均碳排放超过限额,或者透支的国家,应该转移支付,也就是以国家为依托,向其他国家购买碳排放权,“这绝对不是施舍,而是交易”。
他强调说,减排的公平,不只是政治的公平,更应该是人之间的公平。“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碳排放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权利,‘碳预算’就是要从这个方面消除不公平,同时控制全球温室气体的增加”。
责编:王玉西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