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帖称,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两年前患上罕见疾病,目前已病危,然而武汉大学竟派员到他病床前,当着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宣布:终止其与武大的聘用合同,停止提供医疗费和住房。(11月17日《广州日报》)
在门户网站的调查中,大部分的网友皆认为武大此举太过薄情寡义。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双方说法,却不难发现这并不是一起纯粹的道德事件,也不适宜进行纯粹的道德解读。
理性地评价此事,首先还应该从法律与契约的角度,事情的关键在于那份并未公开的聘用合同。如果张教授并非全职聘用,人事关系也不在学校,合同中又明确约定薪酬中已经包含医疗保险等费用,不享受校内教职工住房及公费医疗等福利;那么,武大3年多来除补贴16.5万元用于治疗外,且已垫付医疗费用68.6余万元,这相比一般的企业单位而言,非但不能说是“薄情寡义”,反倒似乎显得有那么点“情深义重”。也许我们更该质问的不是武大薄情,而是:张教授的人事关系单位在哪里,难道没有医保待遇?
武大与张教授的那份聘用合同,在如今的大学中已经相当普遍。大学为了门面,教授为了金钱,本是一种“双赢”关系。如今,在一场重大疾病的考验下,被过度异化的交易本色露了出来,世人品味到的却是纯粹的道德。可是,在没有疾病等问题考验的更多情况下,另一种道德问题,即基于学生立场的有名无实和基于国家投入立场的经济浪费,又有谁去关注呢?
作为一所公立大学,不按规定乱花钱肯定是不好的,即便是以所谓人道主义的名义,也未必就一定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更多情况下,那种大包大揽的慷慨,分内与分外负担不能厘清,主要与次要职责不能区别,除了腐败特权阶层或既得利益者欢迎之外,绝对不会是好事一桩。
当然,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一个著名教授不幸生了一场大病,经济上居然也会落入如此的艰难处境。倘若知名教授尚且会“因病返贫”,那么普通中产岂能不感觉异常脆弱,一般公众又焉能不哭喊“看不起病”?(盛翔)
相关链接: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