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400余名麻风病患者定居小岛 几十年后大多过世

 

CCTV.com  2009年11月05日 17:0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南方日报  

>>>海量新闻,请点击“新闻频道”

岛上的小动物很多,它们是这些老人忠实的朋友。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有了娱乐室,可以看报、打牌。

岛上宿舍很整齐很通透。

  时隔两年本报记者再访大茅岛

  大茅岛上的葬礼幽静得让人窒息。几个要好的病友,在棺木前点燃一小串鞭炮后,便送着他“上山”。没有悼念和祭祀,一块粗糙的墓碑,便是逝者不幸一生的印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珠海和中山的400多名麻风病患者,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战胜了病魔,并在此定居。2007年10月,本报记者探访大茅岛时,岛上只剩下了67位老人(《中山观察》曾以《大茅岛最后一班看家人》为题予以报道)。两年过去了,小岛的后山上又多了十来处新坟。几个当时的受访者,已成新坟的主人。

  两三个月前,八旬老人梁铁牛因患上肺炎,导致肺部功能严重萎缩。因为岛上只有两个非科班的医生,平时只能帮助老人们理疗,遇到重大疾病,根本无法治疗。按照岛上的惯例,这意味着生命已经逐渐走到尽头。

  随着村民们逐渐老化,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开始困扰他们。新上任的大茅岛医院院长吴昌辉已经意识到这点,吴昌辉曾尝试引进一些专业的医护人员进岛,“但由于地处偏远,条件又差,许多人都不愿进来。”医护短缺,成为了威胁岛上老人的最大问题。

  送走的,留下的

  岛上的后山,简陋的新坟上已经长出了嫩草。几名两年前的受访者如今已是新坟的主人。

  2007年至今,大茅岛上发生了三大变化:全岛拉通了高压电,村民们告别了自行发电的日子;岛上新建了一栋宿舍,所有村民都有了新家;岛上的后山多了十来处新坟。

  岛上的后山,比两年前葱郁了许多。在树阴底下,那些简陋的新坟已经长出了嫩草。在《大茅岛最后一班看家人》中,几名受访者如今已是新坟的主人。

  听岛上的人讲,他们走得都很平静。没有哀乐的陪伴,生前几名友好的病友,在棺木前点燃一小串鞭炮后,便送着逝者上山。棺木是雇岛外的人来抬的,岛上的人们,由于年事高,已经无力亲手送好友一程。逝者被放进一个已经挖好的墓穴里,封穴时,没有哭声,几个六七旬的老人在风中佝偻着。他们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幼年遇上动荡年代,青年时逐步过上了好日子,却又被病魔缠身……

  墓碑在土中竖起之后,葬礼已经完成。“来世做个好人吧。”离开前,病友们对逝者送上了这样的祝福。对于岛上的人来说,患上麻风病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不幸,他们大部分人因此终生不婚,不仅丧失了劳动力,失去了家庭,大半辈子还生活在外界的歧视之中。如今,当社会开始正确认识这种疾病时,他们却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爽朗的微风吹拂着小岛。葬礼过后,这里的生活仍旧继续。

  萧条的小岛上,还能窥见二三十年前繁荣的影子。那时,400多名患者刚刚康复,正值年轻力壮,他们在岛上耕种养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个小岛一片繁华。早在10年前,由于这里的人们变老了,岛上共300亩的土地已经全部外租出去。如今,岛上仅剩下57个村民,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人数逐年减少,靠政府的救济金,过着人生剩下的日子。

  岛上通了高压电后,“发电机”黄志标要靠听粤剧来度日,村长梁士德依旧喜欢关注报纸上的新闻,更多的老人平时就坐在宿舍门口发呆。“死亡是迟早的事,只是这两年他们走得太快了。”这两年来,村里又少了10个人,这样的速度让梁士德这个村长很不是滋味。“估计不用多久,这里就不复存在了。”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