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生同志在邯郸市丛台区委组织部办公室工作(2006年12月摄)。
新华社发
打开“山生”的博客,清新雅淡气息扑面。主人唯一的照片是在孔繁森纪念馆前拍的。
自2006年始,博主在这里发表了几十篇回忆文章、历史人文作品,偶有读者光顾,但知者不多。
博主名叫王彦生,是河北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山生,取山里出生、大山之子的意思。
2009年2月4日,王彦生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此后,博客再无人更新。
在近20年的组织工作生涯中,王彦生始终凭实绩用干部、论德才选干部,襟怀坦荡;在身患重病的1600多个日子里,他与时间赛跑,用工作延续生命;他对共产党人的信仰无限忠诚,一如曾经在太行山这方热土上洒血奋斗的仁人志士。
他49岁的人生,虽短暂却有别样光彩!熟识他的人都说,无论为人、处事还是做官,他都光明磊落,堪为楷模,无愧“太行之子”。
他选贤任能,无私无畏,把选好人用好人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
影像资料里的王彦生,给人感觉平和、安静。没“官样”、普通人,这是初见者的第一印象,也是熟识者的刻骨记忆。
他习惯亲自送还下属交给他看的文件,很少打电话让下属来取;他习惯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你再想想”,从不拿职务来让人听从。
大山里走出来的人,朴实、老实、踏实、真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他虽温和,但信念坚定,不容侵犯。当面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性问题时,平时总是面带微笑的王彦生立刻就变得“很不好说话”,刚硬倔强、寸步不让。
在任丛台区委组织部长时,一名干部多次找到组织要求提拔,并托数位领导说情。打了近两年的“公关战”,却毫无收获,这名干部找到王彦生“理论”:“都说你好说话,咋到了我这儿就往死里卡。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吗?”王彦生拍案而起:“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
不过,王彦生拍案而起的次数并不多,他更喜欢用自己擅长的解释、沟通、关心等方式来防卫阵线,有韧性而不伤人心。他说,“东西破了还可以粘起来,人心伤了却不容易恢复。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当先,细之又细!”
一位对王彦生有知遇之恩的老领导的亲戚要从区机关调离,临走前,多次找到他,想把副科级解决为正科级。有的同志建议做个顺水人情。王彦生却严肃地说:“今天我们开了这个小口子,明天就会有想开大口子的人找过来。我们绝不做这种事情。”他一次次耐心解释,到最后也没给办。
“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我们肩头的责任很重!”王彦生常说。
为了培树起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他结合多年心得,归纳出干部工作的“四对”原则:“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
四句话,简单而易于操作。王彦生先后任职的涉县、曲周县、丛台区的干部,是直接受益者。
在曲周县和丛台区,靠着扎扎实实工作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有不少,却没有一个事先从王彦生那里得到要被提拔的“口信”。
“他从来不在干部提拔问题上卖人情,划小圈子,反反复复说的总是一句话,‘只要好好干,组织上就会想着你’!”丛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书清回忆。
呕心沥血,甘当人梯。在王彦生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他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他勇于创新,眼界高远,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为根本出发点
王彦生是一位脚踏实地、作风扎实的实干家;同时,他又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者。
“有的同志认为组织工作是不打粮食的活。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人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王彦生调任曲周县委组织部长后不久,在一次会议上的鲜明观点。
接踵而来的一个个创新之举,更是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1998年,王彦生谋划修订了曲周县干部管理办法,提出“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在全县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氛围;
2000年,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存在党性意识差,不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后,他提出开展处置农村“五不”党员的工作思路,纯洁了党的队伍;
2002年,他主持制定了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县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2003年,为发挥社区“服务站”、“稳定器”和“连心桥”的作用,他向区委提交了“联帮驻”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
……
“彦生常常把组织工作放在全局的大背景中来审视,放到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中去谋划,这一点难能可贵。”原丛台区委书记贾宝仓评价说。
一系列的举措,让人们钦佩的同时,也有好奇:电大毕业的他哪来这么多新点子?
“彦生的勤奋好学是超于常人的。”作为同乡、同事,丛台区委常委、副区长樊中青对王彦生有着更多了解。
王彦生嗜书如命。书桌上、书柜里,到处都是书,甚至连床也是两用的,半边用来休息,半边用来堆书;他善于接受新事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能熟练使用电脑,后来又开了博客,在论坛里也有不少追随者。在一篇博文里,王彦生写道,多读书、读好书一直是他的坚持。
在他的遗物中,最多的是书籍和笔记本。
他躬身向下,公仆本色,始终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头
涉县后匡门村原村支书江宋昌至今仍记得“胖胖的王部长”:“那真是个好孩子啊!”说完,泪水盈眶。
1996年,涉县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时间桥毁房塌。县委县政府紧急动员各级干部投入抗洪救灾,时任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受命分包西达镇。
王彦生带领同行人员徒步20余公里,逐村察看情况,双脚磨起了数个血泡,树棍也拄断了十几根。两天后,情况摸清了,揪心的消息传来:后匡门村2000多名群众被困大山,已经数天没有得到给养。
“马上去后匡门!”王彦生和几名同志一人背着一箱方便面,艰难上路。当他们翻越数道山岭,满身泥泞地出现在村里时,数百村民齐刷刷跪倒:“我们的救星来了!感谢党,感谢政府!”
王彦生“扑通”一声也跪倒在泥水中:“我们来迟了,乡亲们!有党在,有政府在,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声泪俱下的他,和村民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心也贴在了一起。
一连五天,王彦生是大家的主心骨,他一边派人和上级联系,一边组织自救。这五天,王彦生的泪也没停过,从泥石流中挖出被掩埋的尸体,他哭;看到人们吃不饱肚子,他也哭。“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没见过比他还心软的人!”江宋昌说。
人们不知道的是,那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同样遭了灾。那些自己牵挂的乡亲们没事吧?这些念头,王彦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想一想。
王彦生每年都要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他的慰问对象每年只增新、不减旧,一年年累积下来,最后竟达到20多人。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他都清清楚楚,慰问金受限时,他就拿自己的工资顶上。
一次调研中,当了解到80多岁的高连荣老人无儿无女,常年瘫痪在床;下岗职工何梅田和丈夫身体均有残疾、没有收入来源时,他立即和两户家庭结成了对子,从此帮扶不辍。
如今,王彦生虽已去世9个月,但无论是在涉县、曲周县还是丛台区,人们每每谈及他,依然抑制不住泪水盈眶。
他坚韧顽强,从容应对病魔,如蜡炬般在岗位上燃尽
有什么比选择生死,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本性与气度?
2005年夏天,王彦生常感到一阵阵头疼。7月,妻子女儿陪他到北京天坛医院检查。结果让人无法接受: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
医生说,这种病就像是在脑子里安了一颗“定时炸弹”,着急、劳累、生气、血压升高,都有可能“引爆”,瞬间夺去生命。做手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风险特别大,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或下不了手术台。
做还是不做?王彦生的心被卷入漩涡。他在博客中写道:“我想还是不做了吧,得花二三十万元!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
两个礼拜后,王彦生又出现在办公室。
家人劝他别上班了。妻子寄希望于生他养他的太行山能创造奇迹,想让他回涉县工作。上级部门也高度关注,想在工作安排上给予照顾。王彦生一一谢绝了:“就让我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多做些事情吧。”
正是这种对党的忠诚和对生死的淡定,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2008年奥运期间,只要是值班,他都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头痛得实在厉害,就用椅背顶着缓解一下;
10月,丛台区选派50名年轻干部赴清华大学培训,王彦生带队。虽然几次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之间,却从未耽误过课程……
2009年2月4日,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当天,为筹备大会连续忙碌多天的王彦生头痛加剧。妻子发现他脸色很不好,就劝:“跟领导请个假,在家休息一天吧。”
“不行,两会一年只开一次,我怎么能不去?”
妻子拗不过他,把早饭端来。草草吃了两口正准备起身时,王彦生突然“呀”的一声,捂住了头。接着,便轰然倒地,再没醒来……
消息传来,丛台区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无不落泪,他们联名提议,在全区学习宣传王彦生的事迹。
2月6日,王彦生遗体告别日。尽管寒气凛凛,但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自发地赶来,500朵白花,不够!1000朵,不够!1500朵,还不够……
人们呼唤着他的名字,传颂着他的事迹……
还有什么比人民的思念更珍贵?还有什么比人民心中的丰碑更久远?彦生永生。
责编:陈昌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