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国驻英使馆:晚清老房见证百年外交风云(图)

 

CCTV.com  2009年09月24日 13: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专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24小时播不停

资料图片:中国驻英大使馆。 中新社发 李鹏 摄

  中新社伦敦九月十日电 题:中国驻英使馆:一百三十三年出使记忆 见证中国外交百年风云

  中新社记者 魏群

  位于伦敦波特兰大街四十九至五十一号的一座楼房,每到周一到周五,楼上便会飘扬起一面五星红旗。从清朝建立的中国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到如今的中国驻英使馆,这座英国十八世纪典型建筑,见证了中国外交由屈辱走向尊严的一百多年风云变幻。

  从调研到演讲:改变的不仅是表述方式

  一九五八年底,首任新中国驻英国代办宦乡,就西欧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破裂给外交部写了一个调研报告。毛泽东对宦乡的判断十分赞许,并加批语曰:四分五裂,这就是西方世界的形势。

  半个世纪过去,现任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女士,在世界顶级学府牛津大学安静的礼堂里,与各国大学生们面对面娓娓道来,探讨的话题是“中国将在国际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由战争年代中共报人出身的外交工作者,到曾为多位中共高层担任翻译的“外交女杰”;由用今人感到陌生的表述方式,将西方世界动态告知国内,到以西方听众深感亲切的话语,主动步入英国主流社会让他们了解中国。五十多年间,位于波特兰大街的这所英国二级文物保护建筑,见证了这里的十二位主人来来去去,也见证了中英关系起起伏伏。

  从公使馆到大使馆:改变的不仅是名称

  如果将视线再推远一些,这个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亚当兄弟设计的华美建筑,也曾见证了诸多传奇。

  一百三十三年前,因“马嘉里案件”而受英方勒索的清政府,派通晓洋务的郭嵩焘赴英道歉,由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外交机构——中国公使馆。二十年后,孙中山曾被诱捕至此,几经周折终于脱险,事后他写下《伦敦被难记》一书。此次历险轰动英伦,也使这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树立起在西方世界的声誉。

  一九五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因朝鲜战争爆发,双方建交谈判陷于停顿。在一九五四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总理周恩来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以罕见的智慧达成双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共识,清王朝的公使馆原址由此转变为新中国的驻英代办处。

  文革中的一九六七年,北京造反派火烧英国代办处,酿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外交事件。而在伦敦,华人华侨担心英人报复,也发起护卫中国代办处的行动。

  这样的荒唐事发生五年之后,中英最终在一九七二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代办处也正式成为中国驻英大使馆。

  从清静到忙碌:改变的不仅是状态

  自三十年前中国打开国门,一个个历史性时刻开始在这里频频出现。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日,刚刚任大使不到三个月的马振岗,从这里走出,去参加传媒大亨默多克的一个私人宴会。正是在此次宴会上,走上首相之位仅一个多月的布莱尔,向中国大使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他将亲自参加香港主权回归交接仪式。这不仅意味着中英原来商定的由两国外长代表政府出席的初步方案,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意味着工党在野十八年重新执政后,在香港问题上改变了原保守党政府的不合作态度。

  香港问题的最终顺利解决,使中英关系走上平稳、积极的发展轨道,中英高层领导人频频互访,变得更为忙碌的中国驻英使馆,也见证了更多历史性时刻。

  一九九九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访英国,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一般不到外国使馆参加活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破例走进这里,参加江主席的答谢宴会,她也成为一百多年来,英国六代君主中首位进入中国使馆的国王。平素给人稳重而端庄印象的女王,看到江主席和英国女议长合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畅怀大笑。事后她对马振岗大使说:“我参加过数以千计的宴会,江主席那次宴会是我感到最愉快的一次,江主席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国家领导人。”

  二00一年,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英,在这里接见华人华侨、中资机构代表及使馆工作人员;二00五年,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时隔六年之后中国国家元首再次访英;四年之后,胡锦涛主席又赴伦敦参加G20峰会。中国驻英使馆也一次次见证了英方给与中国领导人高规格的接待。如果联想到英国女王一般每年只接待两位外国元首,中国高访的密集程度就足以证明英国对对华关系的重视。

  另一些或温馨,或感人的时刻也令人难以忘怀。今年二月,自二00四年以来已第三次访问英国的温家宝总理,在这里和华人华侨代表、使馆工作人员欢聚一堂,一起包饺子共度新春佳节;汶川大地震之后,英国首相布朗亲赴中国使馆,对遇难的中国民众表示悼念;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日,这里举行盛大庆祝招待会,华人华侨和英国友人一起共庆中国百年奥运梦圆。

  一个国家的驻外外交机构一百三十多年间,竟然没有改变过地点,这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但所谓物是人非,这里不断变化的故事,已见证了从“弱国无外交”到“国运昌,外交强”的历史转变。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