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CCTV.com  2009年09月24日 09: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光明日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专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24小时播不停

  60年党领导的事业成就辉煌,60年党执政的经验极为丰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60年党的自身建设围绕执政党建设这个重大课题展开,在探索和创新中前进。

  从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角度,回顾、总结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把握一个中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贯穿一条主线: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坚持一个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围绕一个目标: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

  ——发扬一个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及研究,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60年。60年沧桑巨变,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领导。在举国同庆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回顾总结党的建设的历程和经验,加深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政治路线建设党,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这项根本性建设,党就会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发展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政治建设,为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在艰辛探索中付出过沉重代价。建国初期,在认真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路线的基础上,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八大科学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制定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八大后不久,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们党主观认识上出现偏差,八大的正确路线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问题上犯了一系列错误,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并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完成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抵制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紧紧围绕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要紧的事。60年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第一,正确认识和判断世情、国情、党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大势,这是制定和贯彻正确政治路线的前提。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体现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这是制定和贯彻正确政治路线的核心。第三,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运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是制定和贯彻正确政治路线的灵魂。第四,善于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这是制定和贯彻正确政治路线的关键。第五,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自身建设的正确,来保障党能够制定和贯彻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政治路线。

  二、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强的理论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理论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等文献,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开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行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成为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983年下半年开始、历时三年半的整党,1998年11月到2000年12月在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集中教育活动,2000年11月底开始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目前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我们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永葆生机和活力。第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四,把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培训和集中教育活动相结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五,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

  三、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关键。建设一支德才兼备、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不但要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要始终做到“两个务必”。建国初期,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培训各级干部的任务,通过举办扫盲班、文化补习班、选调部队干部上大学等多种措施,推动全党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开办马列学院,培养党的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1956年,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的新形势,党的八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强调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1962年中央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确立并坚持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制定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等措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通过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干部分类管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定并贯彻《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积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等,逐步形成了管理严格、充满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实施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一起抓的人才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60年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丰富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领导集体。第二,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切实解决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第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第五,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几百万个基层组织具有活力,几千万名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党的组织优势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党贯彻公开建党的方针,不断扩大党的队伍。与此同时,从1951年到1954年,开展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整党,对党员进行在执政情况下怎样做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教育,清理了党员队伍中的不纯分子和消极落后分子,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6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农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三个党的组织工作条例,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1962年10月,中央组织部有重点地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党员进行重新登记,强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央制定了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农村、企业、街道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党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空前提高。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工作内容、职能作用等,积累了新鲜经验。截止2008年底,党的基层组织已经从建国初的25万个增加到371.8万个。党员总数已由建国初的约580万名增加到7593.1万名。我们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大批生产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大学生以及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和分布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60年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极其丰富,主要有:第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来开展,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第二,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第三,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第四,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五,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好的党风,就有了凝聚党心民心、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巨大力量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成为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建国以后,党处在执政地位,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一些党员干部沾染不良风气、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大大增加。1950年5月,党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范围进行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克服上级机关的官僚主义、居功自傲情绪和“革命到头”思想。1951年开始的整党,着重解决党内思想不纯和组织不纯等问题。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要求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作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充分认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从1983年开始,用三年半的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整顿。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2001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作风建设的新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优良传统作风,并带头树立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要求。

  建国60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要把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二,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重点来加强作风建设,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第四,坚持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第五,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作风,积极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

  六、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的制度建设,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内政治生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党的团结统一和创新活力,就有了长久的保障

  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用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才能使党的重大决策和执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党在全国执政后,把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后,围绕增强的团结,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现行党章规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及“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在党的八大时已经明确。党的八大还对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民主集中制没有制度化、法制化,因此,对“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不能从制度层面上加以遏阻。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同年8月,邓小平同志发表著名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同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摆在突出位置。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都对加强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制定和修改,党内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巡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一些县(市、区)的试行,使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各项制度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国60年来,我们党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有:第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法。通过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形成加强党的建设的长效机制。第二,党章是党内各项制度建设的根本依据,是党的建设的总章程。要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总要求。第三,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第四,高度重视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制定实体性制度,也要健全程序性制度,逐步形成科学、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第五,实现党内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和协调推进,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对消极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有力的措施,同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建国初期,果断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在全党全社会引起极大震动,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滋长的势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的整党整风、“三反”运动、农村“四清”运动中,惩治了一批危害人民的腐败分子。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继承过去反腐倡廉有效做法的同时,摒弃搞政治运动的做法,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成效明显。深挖腐败分子、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制定和实施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一批党内重要法规。特别是2005年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标志着反腐倡廉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在反腐倡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主要有:第一,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把这项工作始终放在全局中谋划和部署。第二,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工作领域。第三,以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第四,着力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反腐倡廉的法制化水平,既重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更重视制度的严格执行。切实加强社会监督,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合力。第五,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