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看中国电视艺术60年:从《渴望》到《解放》

 

CCTV.com  2009年09月08日 15: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即将播出的献礼电视剧《解放》剧照。

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奖杯。

电视剧《渴望》剧照。

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剧照。

电视剧《潜伏》剧照。

  每个时代都有标举其文学艺术现象的优秀篇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乐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曾标举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

  在现当代以新诗、小说、散文和戏剧标举了20世纪的文学艺术之后,到了今天,电视剧越来越成为标举当下的文化符号。

  1980年,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只有9集的电视连续剧在当时风靡大街小巷。

  29年后,该剧重拍以及42集的续集《虎胆雄心》再度亮相中央电视台,引起收视热潮。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国。

  拥有最长播出时间和人数最多的受众

  叙述和消费故事的主要渠道

  1958年,我国第一套电视设备在北京试制成功。同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部在现场搭置的实景中拍摄并同步直播的电视剧,甚至不能作为资料保存下来。

  时光流转至2008年,中国大陆已拥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3000多个,其中超过半数的频道播出电视剧,电视剧产量达到502部14498集,全国平均每个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电视剧6.1小时,国内观众多达数亿人。

  多年从事电视剧研究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感慨道:“这种空前的盛况,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当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都难望其项背。”

  在《一口菜饼子》诞生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仅有数百台,电视仍然是公众最陌生的传媒工具。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后,中国电视台的数量迅速增加。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机也在中国家庭中迅速普及。1987年,中国电视机拥有量达1.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电视观众达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6%。

  频道资源的丰富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1980年全国电视剧生产迅速达到131集,是前一年电视剧产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电视剧产量比上年翻了一番。

  在西方,电视剧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延续着肥皂剧、情景喜剧的传统。但在中国,初生的电视剧几乎是“板着脸”与观众见面的。为配合当时“忆苦思甜”、“节约粮食”的宣传需要而制作的《一口菜饼子》,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政策的直接阐释。今天看起来艺术上还十分稚嫩的《敌营十八年》,在1980年广受欢迎,却因为突出情节性、戏剧性和惊险性,被一些批评者看作“精神污染”的例子。

  电视剧的宣传教育功能和通俗化、艺术化的形式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中国电视剧的通俗化始于改革开放。“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电视剧突破原来单一政治教育功能的束缚创造了思想条件,而城市电视文化消费的需要则成为了通俗电视剧发展的土壤。”

  今天,“好思想、好故事、好人物”已经成为评价一部电视剧优劣的重要标准。不论电视剧主管部门、创作人员还是专家学者,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拥有一个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电视剧的重要性。甚至有专家指出,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电视剧创作的通俗化、艺术化过程相伴而行的。

  “事实证明,最近10年电视剧在中国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电影、小说、戏剧等其他叙事形式,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叙述故事’和‘消费故事’的渠道。”尹鸿说。随着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电视剧的受众也在随着技术更新而不断扩展。来自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通过网络收看电视剧的网民已经超过3亿。这些18到35岁的年轻人,正在改写电视剧观众以40岁以上人口为主的收视格局。

  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金带动能力

  我国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

  提起华谊兄弟,人们曾经想到的仅仅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电影。2006年在杭州召开的董事会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提出:“是在电视剧上下一番功夫的时候了。”这次会议的效果在最近两三年得到体现,《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的热播为华谊兄弟打响了电视剧品牌。

  事实上,在2006年公布实施的《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的刺激下,进入电视剧市场的民营制作机构远不止华谊兄弟一家。《办法》将原本作为行政审批项目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管理环节改为拍摄制作剧目备案公示,把题材选择和剧目制作的主动权交到了制作公司手中,被看作中国电视剧的生产调节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标志。《办法》实施当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在浙江横店宣布:“电视剧投资和创作空前繁荣,制作机构已从5年前的400多家,发展为现在的2700多家。”

  但2006年并不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化的开端。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电视剧制作单位取得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后,方可制作电视剧。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剧管理规定》中再度明确,国家对电视剧制作、进口、发行等环节实行许可制度。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分为甲、乙两种。

  2003年8月,北京英氏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首批获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8家民营公司之一。2004年6月25日,广电总局再次向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等16家民营机构颁发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民营公司在获得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的机构中占到了近16%。

  市场力量的较早介入使电视剧成为所有电视节目中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节目类型,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活力。在2007年9月举行的“五个一工程”评奖中,以《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为代表的民营影视公司参与制作的电视剧获得奖项。一些地区的电视剧生产中,民营影视制作机构数量、电视剧产量和投入资金远高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海润影视、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龙头企业浮出水面,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电视剧生产的主要力量。2008年播出的电视剧中,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拍摄的电视剧已经超过80%。

  “电视剧产品具有物质、精神、文化、经济等多重属性,不是一次性消耗的物质产品,对其进行不断扩展的多轮销售,将成为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的驱动力。”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岚认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资金带动效能,已经使电视剧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和金融危机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播出的《我的团长我的团》首轮播出每集售价高达100万元;《潜伏》首轮播出净收入2000万元,其3年后的播出权已按每集30万元的价格全部售出。此外,央视目前平均每部电视剧广告收入达到1亿元。电视剧的图书、音像制品等衍生产品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一些热播剧的衍生品基本实现了与电视剧同步发行。网络宽频、IPTV、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营销渐成气候。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表示,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产业链完整、产业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形式。

  始终接受最广大观众的严峻考验

  凝聚时代精神的艺术样式

  1986年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重要年份。《红楼梦》、《努尔哈赤》、《凯旋在子夜》、《雪野》等电视剧陆续播出,在电视剧题材和艺术探索上迈出了新的一步。同样在这一年,正在协助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编写《电影美学》的仲呈祥参加了一个电视剧研讨会。会上,仲呈祥做了关于如何看待电视剧《走向远方》的主题发言之后,当即被确定到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持“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奖工作。

  仲呈祥进入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着手对电视剧进行文学改造,提高文学修养成为他眼中解决电视剧工作者文化准备、美学修养不足的必然选择。“虽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性是当代一切艺术的基础,电视剧导演是踩在小说家的肩上登上艺术阶梯的。”李准、丁振海等一批卓有建树的文艺评论家先后被他请进艺委会,“飞天奖”评委全部由电视台工作人员担任的局面由此改变。1990年电视剧《渴望》播出后,他再次邀请一批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参加该剧研讨会,一时间遭到不少电视工作者的反对。“当时很多人不理解电视剧的文学改造,但我始终强调电视剧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博采众家所长。”

  在电视剧敲开文学大门的同时,一些作家也开始主动走近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初,诗人邹静之将自己平时收藏古玩积累的素材写成长篇小说《琉璃厂传奇》。作品拍成电视剧后,广东制片人邓建国找到邹静之,请他再度出马创作电视剧剧本。这就是后来被一再续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多年埋头诗歌创作的邹静之从此声名鹊起,今天他已经成为国内金牌编剧。

  “现在央视电视剧收视率一个百分点就是上千万人,而一本长篇小说卖到十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作家“作而优则编”已成为业内常态。在高度产业化的环境里,电视剧创作带来的经济收入显然是吸引编剧人才的重要因素,更多作家看重的是电视剧拥有的巨大影响力所带来的成就感。

  军旅作家朱苏进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文学圈里,他一直稳坐“部队第一才子”的交椅。21世纪初,朱苏进干起了电视剧编剧。《康熙王朝》、《郑和下西洋》、《我的兄弟叫顺溜》……他的电视剧几乎播一部火一部。仲呈祥认为,作家通过电视剧与社会广泛交流所带来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是当今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而他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灵动描绘,则为电视剧添上了点睛之笔。

  几乎与文学改造同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培养的一大批导演人才陆续投身电视剧创作。随着电视剧影响力的扩大,许多演员也将出演电视剧作为提高知名度的不二选择。艺术人才的不断聚集,使“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的“金三角”成为电视剧思想艺术质量的可靠保证。

  今天,尽管仍然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剧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美学体系,但他们并不否认,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已然滋养出独特的艺术语言。曾庆瑞指出,多年来在艺术上的探索已经使电视剧突破了“读图时代”简单的通俗文化样式:在叙事语言上,不少作品开始突破以“中、近、特”镜头为主的格局,开始了宏大叙事的尝试;一些作品则注意把“家族史”和“社会史”融合在一起,具有“文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和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借鉴电影的叙事节奏,加快了时空转换和镜头运动的内部节奏;在人物的塑造上,一些作品勇于突破过去非黑即白的二元化对立,一批个性鲜活、可亲可信的人物呈现在观众眼前……他用“一种综合的新型的又具有我们时代美学品格的文学艺术”来定义电视剧艺术业已取得的成就。

  2009年,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作“电视剧大片年”。《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叫顺溜》……一个接一个的优秀作品让观众应接不暇,由这些电视剧改编的小说在市场上备受追捧。“虽然电视剧改编的小说的文学水准还不太高,但可以看到,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仲呈祥说。

  《文艺报》原总编辑范咏戈刚刚完成一个关于文艺思潮的调研。他意外地发现,电视剧已经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文艺思潮的主要艺术形式。“过去关于诗歌、绘画的讨论比较多,但毕竟限于圈子内部,关注和参与的人太少。”他指出,受众的广泛和艺术人才的聚集,“让我们发现要看中国当下的文艺思潮,还是得从电视剧里找。”在今年播出的作品中,范咏戈看到了两个正在涌动的艺术潮流——“一个是拥抱现实的热情和深度;另一个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还原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主义”。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