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出口、稳外资、扩消费
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对话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 (记者雷敏)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刚刚上任一年多的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如今正面临一场硬仗:既要稳定外需,确保国际市场份额不丢,又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在商务部工作人员的眼中,陈德铭的工作常常是上班8小时连着下班8小时,上班忙着开会、外事活动和下去调研,到了晚上才有整段时间坐下来批阅文件、看材料。
陈德铭与共和国同龄。60年来,他亲历了中国由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打开国门,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腾飞的伟大历程。他坚定地认为,我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商务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结构,真正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保出口,确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为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陈德铭的工作日历排得满满当当。8月底刚从国外回来,9月初又赶赴印度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小型部长会。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类似的会议。第一次是去年的日内瓦会议。
回忆起去年那场异常艰难的谈判,陈德铭记忆犹新。“10天谈了整整150个小时。这是中国首次进入WTO谈判核心层。” 眼下正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已经超负荷运转的陈德铭为何要挤出时间去参加这样的国际谈判?
“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对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哈谈判一旦达成,全球关税水平还将进一步下降,有望带来1500亿美元的贸易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尽早复苏。”陈德铭说。
“但是客观上看,WTO的许多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我们加入WTO后,就要参与规则的制定,从更高的层面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之所以能在WTO谈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发展和实力增强的具体体现。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达2.56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三位,是1949年至1978年30年总和的1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全国有经营权的外贸企业只有几十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全国已有76万家外贸企业。” 陈德铭说。
外贸的快速增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陈德铭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他的理解。
“贸易跨国发展有一个基本的经济原理,即各国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我国人多资源少,仅靠国内市场不可能很快发展,必须拓展更宽的国际市场。当大量出口换回外汇后,再用来进口一些国内相对短缺的资源,推动中国经济更快发展。”
中国的对外开放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世界。“入世以来,中国给全球提供了将近5万亿美元的市场。尤其今年,我们多次组团去欧洲、美国开展投资贸易合作,对这些国家缓解金融危机下的压力也很有帮助。”陈德铭说。
为应对金融危机下外需下滑带来的压力,今年以来,商务部制订了激励出口的各项措施,并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要确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丢。”陈德铭语气坚定。
他说:“贸易增长量需要保持,但今后的重点更要放在结构调整方面。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多依靠提升产品附加值来占领国际高端市场。同时也要把服务贸易作为未来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