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为中华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中国60年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巡礼

CCTV.com  2009年09月07日 09:2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教育振兴中华,科技引领未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教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世界不断带来惊喜和震撼。

  想上学的“大眼睛”绝版了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这也许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双大眼睛。1991年,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刚8岁,是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小学一年级学生。5月的一天,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用镜头记录了这个濒临失学的小女孩上课的一幕。

  这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使无数人潸然泪下,人们从中看到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困境,读出了失学儿童的渴望与无助。

  现在,在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办公桌上,也有一双“大眼睛”:一个头戴耳机的孩子坐在电脑教室里,享受着现代远程教育,这名农村娃儿被称为“新时期大眼睛”。大山再也挡不住外界的知识,农村、城市里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成长、共进步。

  两双大眼睛的背后,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194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相当于日本1890年的水平;全国人口中文盲率达到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的水平,低于美国1820年的水平。

  新中国的曙光唤醒了中华民族“教育兴邦”的梦想。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孩子想上学而不能的困境已经永远走进历史,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命题正扑面而来。

  1993年,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在新世纪之初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8年9月1日,我国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用再缴学费,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截至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54%、98.5%和74%。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年。

  继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国用1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甚至50年的历程,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教育的宏观结构实现了深刻变革。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量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1999年,有关部门开展了一个题为“摄影在我们的记忆中”的大型调查,在过往百年的照片中,摄影家们普遍把“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排在了首位。今天,一位摄影师心情复杂地说:“想上学的‘大眼睛’已经绝版了。”

  从洋火洋车到神舟飞船

  2008年6月24日,中科院计算所楼前,人头攒动。大家聚集在此,等待着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当天,我国目前运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5000正式发布,其浮点运算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30万亿次。这个速度让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再次跻身世界前十。

  时光倒流到1956年。同样是在中科院计算所,一群技术人员拿着苏联人的图纸,开始制造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算30次。

  从每秒30次“狂奔”至230万亿次,数字变化标志着时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计算科学一片空白。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标志着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端。那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计算技术是怎么回事,不知道磁芯存储器,不知道集成电路,甚至没有人见过一台真正的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只是我国科技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六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中国正改变着世界科技的图景。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08年在一份关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科技实力显示了惊人的上升速度,并且给人不会停止的感觉。”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仅有3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自然科学研究者不足500人。60年后,我国已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国:科技人力资源达4200万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正脱颖而出;作为一个度量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仅次于美国、英国,位列世界第三;作为衡量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居世界第三。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部部长万钢清晰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800斤“跨长江”。通过袁隆平等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多年来科技助推粮食增产项目的实施,2008年,万钢在河南看到,玉米亩产1035公斤、小麦亩产600公斤。

  科技支撑发展。随着“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丰收计划”等陆续出台,科技之光照亮了经济建设的各个角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地学、化学等重要科技领域,均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科技引领未来。进入新世纪,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龙芯通用CPU、曙光和深腾高性能计算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歼十战斗机、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

  中科院办公厅新闻处工作人员张锐说,每次跟老科学家在一起,都能听到这番自豪的话语: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挥舞国旗,迈向太空,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实现了高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过去,国人管火柴叫“洋火”,自行车叫“洋车”。一个“洋”字,表明了其“舶来品”的特殊身份,而这也反衬出我国科技事业曾经的落后。

  从洋火洋车到飞天的神舟飞船,从批判“科学救国”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再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在中国正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