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聚焦大寨、小岗、华西:代表新中国农村不同时代

 

CCTV.com  2009年09月01日 10:1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新华网 题:印迹·突破·新生——大寨、小岗、华西三村采访录

  记者陈先发、刘健、孙彬、高风

  “看看我们不久前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牌匾。”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满面喜色地告诉记者,“大寨”这个村名如今已成为22种商品的驰名商标。

  历史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预见。大寨,这个曾经“火”遍全国的村子,如今以与当年全然不同的方式,再次“火”了起来。

  历史每前行一步,都有她的形象代表。共和国60年农村发展史上,醒目地书写着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等村庄的名字。她们代表着共和国农村的不同时代,而她们的发展变化,则透示着中国农村的美好未来。

  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

  大寨其实并不大,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520口人,本来是中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60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成为当时人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受到毛主席的称赞。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随后席卷全国。1964年,17岁的郭凤莲也成了全国闻名的“铁姑娘”。

  “文革”结束后,山西省委《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把先进典型的经验模式化、绝对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头上的光环突然消失必然带来迷惘和失落。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革命样板”陷入低谷达10年之久。

  1991年,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寨的发展路子究竟该怎么走,是建设一个政治化的大寨,还是建设一个市场化的大寨?”郭凤莲和大寨人冷静思考后认为,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

  放下了包袱便一身轻松。全村老少积极兴办企业,走上经济强村之路,建起了多家公司,并依托名地、名人优势,从外地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

  如今,“大寨”牌核桃露、服装、铝塑管、水泥等多种产品行销市场,取得了骄人业绩。“大寨”成功实现了品牌转化。2008年大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是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

  大寨曾经的失落与困惑,小岗人也遭遇到了。严俊昌曾用“一朝迈过温饱坎,二十年没过致富关”来形容小岗村的发展状况。

  1978年冬天的一个寒夜,这位“大包干”的牵头人,跟小岗十八户农民在一份分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鲜红手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从这份“秘密协议”萌芽,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1/4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