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民族花儿向阳开 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取得大发展

 

CCTV.com  2009年08月31日 10:5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民族花儿向阳开——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取得大发展

  记者赵超、贾楠

  有1.1万人的裕固族享受着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的免费教育,有2万多人的京族发展边境贸易使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仅有近3000人的珞巴族在传承文化中走上致富路……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下,总人口60多万人,被统称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多处在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受历史、自然条件限制,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近几年来,各有关地区和部门高度重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加之这些民族群众自身的不懈努力,情况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些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希望之乡;一些贫困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大步迈向小康。

  经济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迈上现代化台阶

  聚居于广西东兴市的“海洋民族”京族一直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京族人还仅靠捕获的海产品换购食物,非常贫困。进入新世纪,京族人利用靠近越南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边境贸易,逐渐形成了海产品收购、加工和出售的完整产业链,使京族一跃成为生活富裕的人口较少民族。

  2005年,国家制定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规划,政策力度之大、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投入扶持资金29亿多元,安排各类扶持项目8000多个。

  关怀暖人心,浇开幸福花。几年来,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眼看着公路修到了家门口,电线扯到了山顶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使制约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瓶颈”不断被打破。

  昔日封闭村寨,如今面貌一新。到2008年底,人口较少民族640个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均比规划实施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其中,通公路的村占90%,提升32.7个百分点;通电的村占95.3%,提升了9.4个百分点;有安全饮用水的村占81.7%,提升39.2个百分点;通电话的自然村占88.1%,提升50.2个百分点。

  路通了,灯亮了,人口较少民族开始展望未来,谋划发展。各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丰收,畜牧业腾飞。2008年,640个村经济作物总收入8.9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32万元,劳务输出9.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30252.6万元,人均劳务收入3184.5元,比上年增加526元。640个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规划实施前增加1064元,增长120%;农牧民人均有粮398.5公斤,比规划实施前增加90.5公斤,增长29%。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文化村下兰屯的科技扶贫良种牛培育基地里,毛南族管理员谭劲仕说:“我们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育技术,每年向100多户贫困家庭提供用来喂养的小牛。”这一基地每年都要对环江县本地特有的菜牛进行品种改良,除每年出栏约200头牛外,还将配种后的母牛提供给贫困户喂养,出生的小牛也无偿提供给贫困户,每年能给贫困家庭带来超过2000元的收入。

  立足当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人口较少民族向世人展示着一幅幅喜人的发展图景: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族乡开展的家庭游项目使俄罗斯族群众脱贫致富;黑龙江开发赫哲族“渔家乐”旅游项目,让游客“吃赫家饭、住赫家屋、干赫家活、享赫家乐”;福建华安县扶持高山族种茶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青海循化县把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扶持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拉面经济”等劳务输出使撒拉族群众尝到“挣了票子,壮了胆子,换了脑子,育了孩子”的甜头。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