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经典中国辉煌60年)城乡建设篇:广厦万千民生为本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08:4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光明日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广厦万千民生为本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串“大脚印”演绎的视觉经典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9个雄浑而壮美的“焰火脚印”,以精确的步伐,从永定门、

  前门、天安门、故宫、鼓楼这条北京的中轴线一路走向“鸟巢”,穿越了中国古老的时空,向世界展示了千年古都北京灿烂的历史光辉与现代文化。

  而走进皇城边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翻看1949年以来的五版城市规划图,从二环到六环,北京的变迁、功能的明确更是一目了然。透过首都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60年,中国城乡焕发新的荣光;60年,中国人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60年,这片土地上的人更扬眉吐气、神采奕奕……

  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城乡“硬实力”

  当看到深圳市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很难想到这个中国第四大城市在30年前还只是个人口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这个年轻的城市快速成长,在800多万深圳市民手中诞生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生产总值已经从当初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800亿元,城区面积从3平方公里扩大到730平方公里,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这样的发展奇迹散落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从南部的珠江三角城市群到东部的长三角城市群,再到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和西部的成渝经济区,还扩展到北部的京津冀城市群。中国的城市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现在的655个,这些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以不到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承载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二分之一以上的GDP,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样的建设奇迹使中国人的生活今非昔比: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不足4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27平方米;1949年蜂窝煤是城市的必需品,做饭取暖全靠它,而现在中国的楼房中已不见它的踪影,实现集中供水、用气、用电;1949年北京只有公共汽车61辆,运营线路4条,而现在北京的公交线路四通八达,公交线路多达447条,全国的公交车和轨道交通规模达34.8万辆,是30年前的13.5倍……

  即便在农村那样“靠天吃饭”的地方,也告别了1949年还延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协调发展的小城镇,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一应俱全。2008年,我国农房建筑面积达到236.56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4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这样的成长奇迹还吸引了世界的惊奇目光: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量达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年建筑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建筑量的总和;而北京和上海一个城市的建筑量就相当于整个欧盟国家的建筑总量!

  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令世界各大建筑机械制造商、建材商、设计所争相云集,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到央视新大楼,从鸟巢到最高的环球金融中心都是国际合作的结晶。

  60年来,东方的中国引领着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波澜壮阔,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我国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2008年的45.68%,如今有6亿多中国人居住在城镇。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宣称: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其成败得失不仅影响中国,而且遍及全球。

  管理水平提高

  增强城乡“软实力”

  中国的城市多了、大了、高了,连垃圾这样的日常“小事”也成为“大事”。人人都讨厌垃圾,可人人又都在制造垃圾,全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北京一年的垃圾堆起来能有景山般大小。

  60年前,中国城镇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从一无所有到2008年全国城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50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6%,中国城市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还有多少像垃圾处理这样看似微小却管理复杂的“幕后工作”检验着城市的管理水平?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眼中,现代城市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水、电、气,吃、住、行,教育、医疗、就业……事无巨细,关联的各类因素多达1000多种,涉及的人口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60年来,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34倍,供水能力增加了115倍,市政公用设施的供应能力跟上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城市每天的正常运转中,还凝聚着多少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全国共有110万环卫大军,他们像时传祥一样普通而平凡,“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城市生活的高效管理中,还有多少60年前不曾想象的管理思路和管理工具投入运用?规划从无到有、从墙上和纸上落到地上,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总纲;卫星遥感监测,对城乡规划用地了如指掌;“数字城市”可在屏幕上立体呈现各类市政管线,连地下管网也尽收眼底;特许经营制度,有效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实现公用设施投融资多元化格局……

  发展思路转变

  铸造城乡“精气神”

  发展与挑战并存,迅速扩张的城市,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1949年,全国只有5万辆车,而去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增长近1300倍。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100人就拥有20辆汽车,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又困扰着城市,专家们开出了“公交优先”的新药方——兴修轨道交通,开辟公交专用道,大力提倡利用大众交通出行工具,不仅能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占地,被誉为以人为本的“民生工程”。

  同样坚持“以人为本”,为满足城乡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近百个城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我国先后17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国家;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现在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8.98平方米,是1981年的6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86年的16.9%增长到2007年的35.29%……

  “城市不仅注重生产,更注重生活;城市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城市原来重管理,现在重服务;城市不仅要考量GDP,更要以能否宜居为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研究员梳理了这些城市理念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民生投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农村,中央确定了安排40亿元资金用于2009年的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在城市,三年将投资9000亿元,构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安其居,乐其俗。”家园更美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工作时间,努力向上、创造财富;闲暇时光,修身养性、怡然自乐,这样的和谐风景已融入到每个城市的“精气神”中……

上海外滩张和平摄

1/4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