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日前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这一“整形”之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争议。有关人士更对这些“整形”带来高昂的经济与社会成本产生忧虑,纷纷建言慎行。
在12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整形”的44个汉字中,不少是平时的常用字。比如:“琴”“唇”“亲”“杂”“杀”等,而新规范的写法又与原字只是个别笔画上略有变化,整体相差不大。
譬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
征求意见稿一经公布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争议。有网站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逾九成网友表示反对。
网友“踏叶逐风”认为,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轻易改动不可取。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唐云来说,文字还是要保持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为好,实在没有必要改。
更担心的还是学生家长和老师。
听说要给44汉字“整形”,天津师范大学附小四年级的学生张牧歌说,如果真改了,是不是平时写字和考试都要按这个写?如果考试时不小心按了原来的写法,“亲”字多了钩,会不会被判成错别字呢?
张牧歌的妈妈对此也不无担忧:平时老师对孩子汉字的笔画书写要求很严,一旦调整,如果孩子们还按照原来的写法,估计都要算错。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而且早已经为大众认可、接受,希望还是不要与习惯较劲。
小学语文教师赵老师也希望此次国家语委“整形”汉字能够慎行。她说:“调整或许会影响到汉字教学,以‘杀’字为例,以前告诉学生下部的‘竖钩’像个矛,可以杀人,改成‘木’后怎么说呢,木棍儿也可以杀人吗?”
她认为,这次要改的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见字和常用字,对它们进行“整形”,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读写习惯,在新与旧之间,人们会变得混乱、迷糊,因此即使是微调也会对百姓大家的生活造成不少影响。
一些文字工作者则更多地算起成本账。
天津资深媒体人安冬认为,这44个汉字一旦被整形,全社会不仅要经历习惯被改变的痛苦,还将要付出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别的不说,各种教科书、各种字典就要进行修改,类似的书本、标牌、公司名称、身份证、户口、电脑输入法等,都要进行修改,这些修改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这样的调整付出的社会成本可能更多。这就是造成人们使用上的混乱,你用你的我用我的,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达到调整的最初目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迷惘和混乱。
但无论如何,专家们都认为,教育部就这样的调整征求意见值得赞许,它是体现了政府慎重的态度和对民意的尊重。
(记者周润健、张建新)
相关链接:
责编:张仁和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