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缺水大国书写“水经”华章

 

CCTV.com  2009年08月19日 09:4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工人日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1997年10月上旬拍摄的三峡工地全景图。当年,三峡工程成功实现大江截流,工程顺利转入二期施工。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中国用占全球约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

  “中国30年来以年均1%的用水低增长率,支撑了年均近10%的经济高速增长。”

  ……

  出席今年3月19日至22日在土耳其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时,中国水利部部长陈雷的发言引起了与会160多个国家的首脑、水利高官以及学者、专家的极大关注。许多人要求与中国代表团单独交流,以分享中国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成功经验。

  其实,熟悉中国国情的人都知道,中国从来就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和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必先治水”,向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甚至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亡与几千年文明史的走向……

  然而,1949年新中国建设时,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也只有4.2万公里,几乎所有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治水”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新中国缔造者们的决心很快化为亿万人民的行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水利建设高潮,几乎每个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水利工程诞生,它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9年7月,时值汛期,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101岁老人朱期照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抽着旱烟,悠然自得。

  华容县北倚长江,南滨洞庭,“江湖两害、十年九灾”曾是这个地方的真实写照。在朱期照老人的经历中,有3次特大洪水让他终身难忘:1931年大水、1954年大水和1998年大水。其中1931年长江大水时,华容县一片汪洋,2000多人在洪水中丧生。

  “现在,政府修了大堤,我们心里总算踏实了。”老人说。在离老人住所不远处,长江干堤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滔滔江水。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达28.69万公里,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洪水,是发生在错误时间的水资源。它容易形成灾害,可让它白白流淌,又是极大的浪费。在大江大河上建设大型水利枢纽,既可科学防控洪水,又能调度配置水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三峡工程,它们一次又一次让世界瞩目,造福于中国人民。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世界第一的三峡工程。截至2009年6月底,它累计完成投资1849亿元。目前,三峡水库水域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库容393亿立方米。既可有效调控长江上游洪水,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又能每年发电约1000亿千瓦时,还有着巨大的航运、供水、补水和环保效益。

  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10034.6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现在,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在600多个现有城市中,严重缺水的城市达400多个,缺水特别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为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国家实施了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滦入唐、引碧入连、引大入秦、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

  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到今年7月底,该工程已累计下达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589.7亿元。其中,中线工程已向北京调水3亿多立方米。

  来自水利部的数据表明,我国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能力已达6591亿立方米,累计解决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6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60年来,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4亿亩扩大到8.77亿亩,占世界总数的1/5,居世界首位。

  国家还投入巨资,促进工农业节水。在连续30年保持农田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提高近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为163立方米。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8年的271立方米。

  从防洪排涝工程、一般灌溉工程、调水工程,到大型综合枢纽工程、大型节水工程、治污工程,再到生态水资源保护工程,60年来,中国的水利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迈向可持续发展。

  今年8月12日上午8时,黄河入海流量达到了413立方米每秒,实现了连续10年不断流。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经过统一调度和有力治理,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个真实的景象,是我国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写照。

  相关链接

  水权改革

  在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同时,我国还将市场机制引入水权交易,探索水权转让改革。为此,水利部门相继颁布了《水权制度建设框架》、《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黄河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等规定,并先后在宁夏、内蒙古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从农业领域为工业企业发展转换出了紧缺而又必需的水资源,同时为农业节水筹集到了资金,实现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双赢”。

  水权改革,突破了以行政手段分配水资源的传统模式,破解了传统的水资源分配难题,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