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60年的华丽转身: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

 

CCTV.com  2009年08月14日 09: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专题:经典中国 辉煌60年

  7月15日,数百家中外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从上海飞往西安的一架飞机上。两千多公里的飞行后,这架ARJ21支线飞机平稳降落在西安阎良机场。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成功完成城际试飞。

  当天媒体关注点与其说是ARJ21支线飞机,不如说是要透过此次试飞,探出中国大飞机项目的进展情况。按照规划,2014年,中国的大飞机将要进行试飞。这个在过去几十年里几经反复的项目承载着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

  在业界看来,中国重新启动大飞机项目,不仅是为了在国际航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大飞机的研发,带动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升级。大型客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被誉为“工业之花”。

  支撑这朵即将绽放的“工业之花”的背景是,中国用60年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这一转身,发达国家用了两三百年。

  始终不渝的工业化目标

  2004年3月24日6时,随着3声巨响,沈阳冶炼厂的3根百米高的烟囱轰然倒下,在场的不少老工人不禁潸然泪下。因为环境问题等诸多原因,在沈阳铁西区屹立了大半个世纪的沈阳冶炼厂要迁走了。

  这3根烟囱曾经是辽宁人的骄傲。当时要是家里有人在有烟囱的大工厂工作,全家都感到光荣。最让人羡慕的场景是,上班铃响后,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拎着饭盒,潮水般涌进工厂。

  诸多的文学作品也描写过中国人的工业情结:烟囱里冒出的浓烟在文学作品中被赞美为“天空中美丽的水墨画大牡丹”,一首经典的儿歌《小燕子》,也用“我们这里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的歌词,描绘人们对工业化生活的向往。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中国人,迫切希望工业化的梦想能够迅速变为现实。尽管当时中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尽管当时全国只有500万枚棉纺锭子,按当时的人口计算,全国平均每人只能分到大约7尺布,还不够做一件短袖衫外加一个裤头。

  在工业化梦想的支持下,从1953年开始,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为核心,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运动在中国全面展开。

  《人民日报》源源不断传递出众多振奋人心的中国“第一”: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5年,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1956年,第一款解放牌汽车开始批量生产;1958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这一时期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但对于超前发展的盲目乐观,也埋下后来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隐患。1958年,在狂热情绪的驱使下,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大炼钢铁,并没有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反而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失衡和严重困难。直到1964年,国民经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6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变迁与曲折,但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董志看来,国人对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始终不渝。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索,为什么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如此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工业发展的转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始被人们重视。中国通过经济体制创新完成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企业内部的各项改革,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合理组织。在此背景下,一条工业化的大道悄然铺开。

  当年大炼钢铁时没有实现的目标在1996年得以实现。那一年,中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中国钢铁业在世界钢铁业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只有l2万吨。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8972.8万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中国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934.51万辆。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销量世界排名第一。

  与60年前烟囱就是工业化的概念相比,现在工业的门类已经五花八门,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行业早就不在话下,我们连遨游太空的“神州七号”都能造。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制造大国。

  工业已占GDP半壁江山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间,中国GDP实现了年均9.6%的增长率,支撑这个数据的是30年间工业年均11.98%的增长率。从这组数字来看,工业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经济引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董志凯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从过去60年间三大产业各自贡献的变化看出。

  195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一半,到了1980年,这个数字下降为30%,而弥补这个差距的正是第二产业。1980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从1952年的20%上升到44.2%,到了2003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

  这个占GDP半壁江山的数字说明,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从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走的是一条赶超式的工业化道路,国家通过“剪刀差”政策,抽取农业剩余,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但“剪刀差”从根本上违背价值规律,而且幅度过大、时间过长,给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在实现工业化跨越后,中央政府提出,尽快缩小乃至取消“剪刀差”,用工业反哺农业。

  从财政实力来看,2004年,中国GDP总量达13万亿元,财政收入2.6万亿元,农业税收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左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同年,中国提出要在5年内取消农业税,彻底结束2000多年来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中国制造畅销世界

  最近,美国记者萨拉·邦吉尔尼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我家不再抵制中国货》又一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她说,尽管最近中国在召回宠物食品等产品,但她不会将中国产品全都扫地出门,因为2005年的那次尝试让她了解到,自己的生活与中国联系太紧密,离不开它。

  几年前,这位美国记者在网络上宣布:她和她的家庭要过一年没有“中国货”的日子。一年之后,她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一书向世人说明:过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

  邦吉尔尼回忆说,那些不买中国货的日子彻底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无法满足儿子想要中国制造的玩具剑和怪物卡车的愿望;家里电器坏了,修不了也换不了;儿子要买运动鞋,唯一的替代物是产自意大利的网球鞋,为此花了70美元,而中国生产的鞋只要15美元。

  如果日历翻到几十年前,不仅没有“中国制造”,大多数日用品还被打上“洋”烙印。点灯用的煤油称为“洋油”,火柴称为“洋火”,钉子是“洋钉”,穿的除了土布之外,还有“洋布”,那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洋货”。

  即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物质开始日渐丰富的时候,但凡有人出国,还是会想办法带回彩电、冰箱、录像机等大件商品。可是,几年间,事情在悄然改变:不经意间,出国带回的东西已经打上“中国制造”的标志。

  在专家的统计数字里,中国早已是工业对外贸易大国。2008年出口总额为3092亿美元,近30年来,轻工产品累计出口额接近两万亿美元,竞争力大幅提升。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而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亿元人民币。

  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2000年以后,工业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已下降到10%以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的长足发展,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状况,使整个世界感到震撼。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