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 他们的走带走了一个时代

 

CCTV.com  2009年07月13日 11:2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北京日报   
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

>>>进入国内频道

季羡林和他的爱猫(1997年10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师曾摄

他们的走带走了一个时代

  7月11日,当代中国两位学界泰斗季羡林、任继愈同日辞世。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表达了深切的哀悼,更传达出对两位老人的无限追慕。

  季羡林一代大家纯真本色

  本报记者 路艳霞 实习生 王砚文

  昨天上午11时45分,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纪念大厅中,为季羡林先生连夜搭建的灵堂向公众开放。灵堂布置得十分朴素,巨大的黑色幕布上写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幕布正中是季羡林的遗像,照片上的他身穿蓝色中山装,在春柳吹拂下笑容慈祥。

  耄耋之年完成最艰巨的两部书

  98岁的季羡林辞世后,各种媒体的纪念文字、纪念照片铺天盖地,这让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感慨良多,“这十余年来,一代大家钱鍾书、钟敬文、启功、林庚、王元化、任继愈、季羡林相继辞世,对学界来说,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陈平原说,这些大家大都是上世纪30年代进入大学,或者有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他们的学问学贯中西,不像现在只是狭窄的追求;他们都是厚积薄发,不像现在急着出成果。

  季羡林对学问始终孜孜以求,他在其自传中曾说到,平生最长最艰巨的两部书都是在耄耋之年完成的,一部是长达80万字的《糖史》,一部是长达数十万字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译释。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王邦维说:“举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问都纳入到他研究的范畴:从佛典语言到佛教史、印度史,从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到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从唐史、梵文的翻译到散文、序跋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他无一不精深涉猎。”

  季羡林的学生、著名学者葛维钧对恩师治学之严谨至今记忆犹新。“他对我最大的影响也是在治学的精神和态度上。他写《糖史》的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他仍然不管严寒酷暑每天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经常是看了半天,一个有用的资料都没有,只能怅然若失地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不过,有时候发现了新的线索,又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通常都是跟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陆俭明早在1983年季羡林任中国语言协会会长时,就因担任秘书长与之结识。“他的生活很规律也很特别,每天晚上9点书房灯就灭了,凌晨3点灯又亮了,然后一直工作到早上8点,中途任何人都不能打扰,非常勤奋。”他用“一丝不苟”来形容季老治学的严谨,“每次写东西,季老总是要反复推敲、思考,写了初稿以后会不断地修改。他还有一个随身的小本,有什么东西就赶快记在本子上,很多散文就是这么来的。”

季老逝世

季羡林之子透露:父亲今晨突发心脏病后昏迷逝世

[视频]国学大师季羡林今晨病逝于北京301医院

特别报道

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对季羡林先生辞世表深切哀悼

温家宝赶往医院:准备在8月6日为季羡林祝贺生日

温家宝总理3年前看望季羡林:您现在是红衣少年

季老一生

季羡林简介

背景资料:季羡林生平介绍

季羡林生平简介及部分著作

季羡林曾深情谈祖国:即使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谈老年人十禁忌:忌倚老卖老、忌提当年勇

季羡林辞"国宝、大师、泰斗"称号 自称"土包子"

亲友悼念

季羡林之子季承:父亲后事安排由北大全权处理

季羡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19日举行

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季老最后两个月过得很幸福

各界悼念

北大布置灵堂供各界悼念季羡林先生

唐师曾撰文忆国学大师季羡林:毕生认真 饱尝苦头

怀念季老

热血季羡林:平生爱国,不甘后人 化成灰我也爱国

追思多面季羡林:具有反思精神 晚年不善于说不

季羡林生平图片回顾[组图]

悼念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组图]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