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江胜信)从1941年入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到2009年3月18日带着牵挂,不舍地永远合上双眼,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开拓者,被誉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用他68年的不懈努力实践了“航空报国”的理想。
吴大观的理想,是在日寇侵华炮火中激起的图强决心,为了不让中国的空中防务受制于人,他带领新中国第一支航空动力设计研制队伍,走上了从仿制到自主设计航空发动机的艰苦卓绝之路。他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道:“什么时候拿出你们的产品来献给党?”喷发1A,涡喷7甲,昆仑、太行……这些新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动机,便是无言而自信的回答。今天,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已在捍卫祖国的领空。
应该无憾,但他在弥留之际心存牵挂。他对亲属说:后事一切从简,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帮我代交最后一次党费10万元;他对学生和同事们说: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按科学规律办事,一定要加强预先研究,一定要讲真话,一定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搞上去……
这是对党、对航空动力事业一份怎样的不舍的情怀?日前,本报记者随“中央新闻单位吴大观先进事迹采访团”辗转沈阳、西安、北京三地,沿着吴大观的创业足迹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相关链接:
责编:赵德礼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