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熊猫之路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
与普通人忧虑大熊猫的吃喝问题不同,王大军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人的安置问题。
他分析,卧龙的房屋、设施损毁严重,首先严重影响人对大熊猫的监测、保护能力;同时地震也会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从而可能影响大熊猫。
在卧龙保护区山内,目前还散居着5000多农民。王大军说,比如地震后电没有了,人要取暖,会砍树,加大对森林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熊猫栖息地;还有可能,地震造成人的食物短缺,打猎的有可能增多,从而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压力。
王大军的上述观点形成论文,发表在了9月号的美国《保护生物学》杂志上。
他认为,抗震救灾最紧张的时刻过去了,但是支援还应该持续跟上。“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尽快安顿好保护区职工后,才能加强对大熊猫的巡逻,监测”。
杨旭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介绍,目前最重要的是恢复保护区管理大熊猫的能力。卧龙基地的道路、房子、车辆、通讯都损毁严重,保护区下面的保护站被地震毁掉了4个,人员也有伤亡。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还没有批下来。
杨旭煜介绍,总体规划是8年完成,通过人工林改造,种竹子,种树,重新营造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地带,“保证大熊猫总的栖息地面积不减少,甚至增加一些”。
“地震对大熊猫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不是1年,5年,可能是10年,20年的事”。杨旭煜说。
眼前紧要的事是,震后首个冬天,大熊猫怎么过?
对此,杨旭煜也有些无奈,“我们不知道,要看熊猫的反应,随时做出我们的调整”。
四川省林业厅已经下文,要求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
希望病饿的野生大熊猫孤立无助时,正全天候命的救治应急小组能出现在它们面前。
记者 杨万国 记者 张涛 摄
责编:张仁和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