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调查范围有限
调查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但是调查的范围有限
一个事实是,目前尚缺乏关于整个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的详实报告。
刘世才介绍,他们已经对保护区内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进行了三次调查。他是专司野生大熊猫野外保护、救护、巡逻任务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局副局长。
三次调查,他记得很清楚。
第一次是2008年6月21日,地震后不久,25位野外监测骨干人员冒着余震和不断塌方的危险,进入大山内,进行了约一个月的调查。
当时分析数据后得出的结果是,“地震对大熊猫生存环境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很大”。
接下来的9月和11月,他们又进行了同样的两次调查。刘世才说,三次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按照刘世才的介绍,三次调查采用的是样线监测法。
所谓样线监测法,即根据往年发现熊猫踪迹处,设置一条样线,对线路上动物活动痕迹及相应的生境进行监测,收集数据。
2005年以来,他们在卧龙保护区设置了30条线路,平均一条有四五公里长,最长的可到30公里。调查人员顺着线走,每条线可覆盖范围左右2米宽。
刘世才坦承,样线检测法的调查范围有限,只是针对代表性地区。
记者获取的一份该局上报四川省林业厅的报告里,关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地质灾害结论,有一段简短的文字,其中提到:地震对大熊猫生境的破坏是有限的,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恢复及必要的人工干预,栖息地会很快恢复的。
去年12月16日,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表示,因为地震造成地质巨变,目前很多地方人无法进入,“大熊猫到底是不是面临缺粮,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数据支撑这个问题”。
大型普查耗资巨大
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这次地震后,有专家建议开展一次普查
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海滨,也意识到他们的调查覆盖范围有限。
他介绍,历史上我国对大熊猫进行了三次大型普查。第一次是1975年到1978年,由当时的国家林业部组织;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8年,第三次普查是2000年到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大型普查前后的1974年,1983年,1993年,位于川、甘、陕的野生大熊猫重点生存区域,都发生了竹子大量开花的“灭顶之灾”。随后启动的普查,对于迅速摸清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抢救措施,起到重要作用。
徐海滨说,此次地震后,他们也觉得“最好搞一次”普查,以全面摸清震后大熊猫生存境况,“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还需要保护专家团的资源支持。单独保护区没有这个能力。”
他们已经把建议申报到了省里,具体要看省厅和国家的意见。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了解到的情况是,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不宜密集,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遇到这次特大地震后,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环境都有变化,因此有专家建议尽快开展一次全省范围的调查。
杨旭煜说,四川省林业厅上报的重建规划中也提出了这项建议。但他表示,普查耗资巨大,具体还要看国家林业局总体安排。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