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生存危机?
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说,这个冬天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
这只熊猫死后,张和民在多个场合谈及今冬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据初步统计,由于地震破坏,植被丧失,低海拔地区竹子出现大面积死亡,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面积42.59平方公里,占整个保护区的7%。
那些地区呈三角形,主要是大熊猫的活动区域。
“地震对野生大熊猫的最大影响,不是直接导致其死亡,而是严重破坏熊猫种群的繁衍生息环境。”张和民说。
去年10月中旬,四川林业部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保护区展开震后第一次野外调查。
调查发现,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直接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降低,迁徙走廊进一步断裂,部分大熊猫种群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形成“生殖孤岛”。
“这个冬天也不排除有更多野生大熊猫生病甚至死亡。”张和民说,其他保护区也已发现生病的大熊猫。
地震影响不大?
在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看来,地震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不是很严重
与张和民奔走疾呼不同,留守卧龙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汤纯香,则对野生大熊猫的生存境况持乐观态度。
汤纯香说,依照他们的初步调查,地震对野生大熊猫“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他分析,地震对保护区植被的破坏主要是滑坡、山石崩塌造成的。他们实地考察发现,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比较严重,但是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平缓地区,因为地势平缓,这里的滑坡并不严重。所以对竹子造成的损毁也不是很严重。
汤纯香同时分析认为,过去的7个月,当地的监测和专门调查中都没有看到死伤的野生大熊猫,也说明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尚好。
对于去年10月26日意外发现的那只野生大熊猫,他认为是“正常现象,与地震没有绝对关系”。
在他的印象中,往年没有地震时,冬季也有零星的大熊猫下来,“一般一两只,多时有三四只。”
来自第三方的结论,也印证了汤纯香的说法。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王大军说,他们也在去年6月震后不久赶赴卧龙,进行了调查。
根据他的观察和初步分析,卧龙保护区下面的木江坪保护站离震中最近,损毁最严重,但是木江坪区域并不是卧龙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大熊猫最好的栖息地影响不是最严重的。”
王大军注意到的另一个事实是,野生大熊猫对震区环境的适应性。
他分析,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四川整个大熊猫生存区域就是历史上的地震高发区,基本上2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地震。1900年到2005年间,四川的整个大熊猫保护区地域发生了4.7级以上地震251次。
他说,事实上,这些震中区到现在依旧有大熊猫生存。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