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回答记者提问
[鲁广锦]:下面请记者朋友们提问。 [16:3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们知道,在前期的抢险救灾阶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了国内外广泛赞誉,请问发改委穆虹副主任,在下一步重建规划中,怎么样更好地体现受灾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有哪些相应的考虑和安排,希望您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介绍。 [16:30]
[穆虹]: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刚才我在简要介绍的时候,谈到编制规划坚持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灾后重建规划的基本方针,也是基本理念。比如说,规划编制首先要了解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什么,他们对灾后重建有哪些意见。实际上在启动规划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为了确保规划编制中能够吸收社会各界特别是灾区群众的意见,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我们这些规划编制人员要深入灾区一线,直接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事实上,我们也是这样做的。现在受灾省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家都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灾区第一线,我们还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就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16:31]
[穆虹]: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其他形式,比如说在国家发改委的门户网站上,在人民网、中国网上设立了灾后重建建言献策的栏目,并在新浪、搜狐这样一些商业网站上建立了链接。目前,我们通过这样一些专栏已经收到了大量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群众的智慧,体现了主人翁的精神,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帮助。这些建言献策有的是直接来自于灾区的群众,有的是来自于参加一线抢险救灾的干部和军人,也有不少是来自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也有大学生、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等,在这里,我也代表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对这些朋友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16:31]
[穆虹]:灾后重建规划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收集、整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汇总编辑灾后恢复重建建言献策的摘编,供规划编制人员参考。在国家发改委和受灾省区的政府网站上,也在不断披露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使规划过程保持公开透明。总之,我们这一套工作机制,就是要有效地保证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个正常的、畅通的渠道得到反映,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建言献策。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灾后重建指导意见的要求,把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在规划内容之中。 [16:40]
[中国日报记者]:刚才穆虹主任的讲话中提到九个专项规划,其中有一个城镇体系规划,请问这个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中是否包括了需要重新选址的县城的考虑?这些县城是否包括震中汶川县?谢谢。 [16:41]
[穆虹]:这个问题请这项专项规划的牵头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唐凯司长来回答。 [16:44]
[唐凯]: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当中,城镇体系规划是一项专项规划,主要任务是比较明确的,一是城镇的布局,一是人口和用地规模核定,还有关于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内容。在做这项规划的过程中,实际上在九个专项规划当中,是一项落空间的规划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城镇体系空间落定以后,还有其他基础设施的,比如道路交通、供电等等规划才能明确。我们是把灾区城镇作为一个居住点体系来考虑的,所以这是比较重要的规划,这个规划也在按照计划抓紧进行过程中。这个规划在7月9日,部里有一个专家评审会,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这项规划主要内容的问题。 [16:45]
[唐凯]:刚才你提到关于汶川县城的考虑,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第一项任务比较多,就是关于空间布局的问题。对于汶川县城是否搬迁的考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定要把县城全部搬迁。可能很多记者都去过汶川县,也都去过灾区,大家都比较了解,如果把整个灾区分成三个部分,高山高原地区,还有中山深谷地区,三是平坝浅丘地区。在中山深谷地区,我们认为是受灾最重的地区,包括汶川、北川,震灾都非常大。去过的同志都比较清楚,这些地区用地非常紧张,一个是有山,还有岷江河流,在过去若干年建设过程中,这些区域建设密度也是比较高,也会带来恢复重建过程中有没有合适用地的问题。即使现在,我们受灾群众临时居住的地方,会不会有次生灾害给他们带来影响,一系列的考虑都是有的。人类居住点的搬迁,从长远历史来看,也不是很随意决定的。所以考虑的时候,有一个远近结合的问题。对汶川来说,现在并没有提到汶川县城整体搬迁的问题,现在是这样的认识,因为规划没有最后完成,是不是有一些疏散,比如功能或者人口的疏散会不会有,还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最后决策。 [16:48]
[穆虹]:城镇体系规划还要解决城镇乡村的布局问题,大震之后,能否在原址建设,还是在异址建设,从根本上来讲,要取决于地质条件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情况。我们经历了这样一场大震,地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原址处于地震的主断裂带上,或者是地震非常活跃的点上,就要考虑避让。 [16:49]
[穆虹]:比如说我们在原址有没有严重的地质灾害的情况,我是指地下有没有滑坡体,头顶上有没有堰塞湖等等。另外,我们所处的位置有没有洪水的隐患,有没有可供人民生活的安全的水源,有没有足够的可以养活人口的耕地等等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原址重建还是异址建设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极其慎重的问题。如果不存在这些问题,就可以考虑原址重建,如果有这些问题,就要考虑有没有措施可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只能考虑异址建设。 [16:49]
[王宁]:我补充一句。目前四川省的规划专家和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就这个问题正在做进一步深入研究,不久就会有一个意见。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