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自责自己无能
孩子的死不是个人能避免的
林春说,针对不同人、不同阶段的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有的父母失去了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我为什么没死,那天如果我不着急上班,我多陪孩子几个小时,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他认为孩子的死跟自己有关系,实际上,这是天灾不是人祸,大地震的预测在全世界都没有解决,地震的时候你再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心理医生这时可以用合理情绪疗法让这些人认识到,事情的结果和他没有直接关系。他觉得自己无能才造成孩子的死亡,但是其他的家庭也正在经历丧子之痛。这是自然灾难,不是个人的行为能够避免的。他如果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这个心结就解开了,他的情绪就会慢慢平复,慢慢地恢复到正常平衡的心理状态。
不要说:别哭了,伤心也没用
陪伴他分享对亲人的回忆
有的人的亲人在地震中去世了,我们该怎么安慰他呢?林春说,安慰和同情要讲究方法,这样可以使帮助更有效。不一定要直接提他的亲人,但是也不要故意回避或漠视,比如在他怀念去世的爸爸妈妈的时候,你说:别说了,都过去了。这种安慰的出发点是好意的,但实际效果不一定理想,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觉得你特别冷漠。你可以陪着他、抱抱他、握着他的手,跟他分享对爸爸妈妈的回忆,然后说,如果他的爸爸妈妈活着,会希望他好好地生活。这是天灾,不是人能够控制和左右的。慢慢的,他会对事情有正确的认识,重建生活的信心。
心理辅导要兼顾大局
灾后有组织的跟进
对于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有人说,最佳时间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24到72小时。林春认为,灾难发生后要先救人,没有生命一切都别谈了。这时候去心理危机干预,反而可能添乱。心理工作者可以先摸底,做好准备,大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辅导,还是应该放在随后,有组织的跟进。心理辅导很重要,但要兼顾大局。
心理服务是针对人的心理方面的剧烈改变进行的非常细致的工作,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有的人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心理治疗。一般来说,人在面对重大灾难性事件后,头几天,包括头一周都可能处于一个比较麻木和反应迟钝的状态。两周甚至一个月以后,有的人才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反应,这时候进行心理干预也不晚。
心理志愿者至少经过专业培训
只凭热情可能加重心理创伤
有的网上正在招募心理志愿者,到灾区进行志愿心理危机干预。林春认为,原则上,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应该是受过训练的,至少大学里是学习过心理学或受过三级心理咨询师以上的培训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可能还是要更专业的人来做。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具备专门的技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帮助别人,却很少受到别人负面情绪的影响及残酷现实的刺激,而且他们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来调整自己。而一些志愿者从没有从事过心理危机干预的经验,去了可能不但帮不上忙,还会加重被帮助对象的心理创伤,甚至连自己都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没有心理学学科背景的志愿者,只凭热情去做危机干预,其实是不合适的。 卫明
不哭,我们在一起! |
直击现场 | ||||||||||||
|
|
| |||||||||||
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 | |||||||||||||
|
| ||||||||||||
责编:赵德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