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全国人大代表胡五岳:打造许昌市“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名片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23日 19:43

央视网消息(记者 潘聪 编导 董淑云 摄像 谢博韬 剪辑 杨兆荃 涂悦清):发展经济是一个城市的目标,同时宜人宜居也很重要。河南省许昌市近年来非常重视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央视网记者独家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

  央视网记者:2014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要求河南要打好“四张牌”;去年9月总书记到河南视察,又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等六个方面的重大要求。请问胡书记,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的重要讲话精神,许昌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呢?

  胡五岳:按照总书记给我们指明的方向,打好“四张牌”、抓好六大任务的落实,我们提出了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正像您刚才说的,我们明确定位以后,全市上下思想更加统一,方向也更加明确。

  具体来说,我们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打好“四张牌”和六大任务。落实上,我们深入学习,市委常委班子率先带头学,然后我们四大班子的领导同志深入学,我们全市各部门各县市区组织深入学习,全市上下形成了“学”的氛围,“严”的氛围。

  第二点就是大家深入分析许昌的市情,明晰我们已经发展到的一个阶段,找到我们发展的优势,同时也找到发展的短板和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许昌在全省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在产业结构上,制造业在许昌经济的比重占到50%以上,这是我们的基本家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比如说像许继、森源、黄河、金汇、远东传动等等,我们培育了一大批这样的全国知名企业。我们还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可以说这是我们建设“智造之都”的基本盘。我们就提出要做大做强做优,高质量发展我们的制造业,这也是我们的不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制造业占比重比较高,但是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有不少短板。这是在制造业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我们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非常迅速,我们高技术企业从几十家发展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家,但是跟全国高水平发展的地区相比、跟世界最高水平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并且这些差距很大,所以我们决不能自满。创新驱动高技术发展,可以说对许昌特别紧迫。所以我们在分析市情的时候就认识到,一定要把总书记关于打好“四张牌”,特别是创新驱动,作为我们近期一段时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紧抓好。

  所以说我们通过分析市情,知道了我们的优势所在,同时我们也找到了发展的短板。正是这样,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也更加明确,那就是要加快宜居之城建设。

  第三个措施就是我们明确发展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全市上下经过近年来深入调研,集思广益,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我们明确提出了要打好“四张牌”,把许昌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作为我们的发展定位来承接“四张牌”,也就是说“智造之都”承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这两张牌,用“宜居之城”来承接基础设施建设和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这后两张牌。所以思想认识统一以后,大家感觉到确确实实是符合许昌的实际,也确保总书记提出的“四张牌”在许昌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第四条措施,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制定许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的指导意见。去年12月份,许昌市委召开了七届十次全会,对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进行系统部署,并且我们出台了“1+20”的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可以说含金量都很高,可操作性非常强。从今年开始我们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阶段,我们将朝着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抓住“智造”和“宜居”两个关键方面,抓实“生产”和“生活”两个维度,确保总书记的希望和嘱托在许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央视网记者:刚才胡书记提到许昌要建设“智造之都”。请问,在这方面,许昌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是怎么考虑的?

  胡五岳: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我们主要是做到了“两手抓”,即:一手抓优化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扩大增量,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在优化存量方面,主要是加快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仅去年一年,就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80个,总投资159亿元,在全省智能制造观摩点评活动中蝉联小组第一。目前,全市建成省智能工厂9个、省智能车间10个,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60%。比如,裕丰纺织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高端智能纺纱生产线,建成了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因为工人无法到岗一筹莫展,而该企业实现了快速复工复产,智能化改造的效果充分显现。

  在扩大增量方面,主要是谋划了智能电力装备、高纯硅材料、节能环保装备、5G等9大重点新兴产业,力争通过3至5年发展,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这9大产业,去年实施重点项目127个,完成投资306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特别是去年11月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强力推进黄河鲲鹏生产基地建设,仅用58天就实现达产,刷新了河南效率。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构建鲲鹏生态系统,力争3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牢牢把握住一点,就是坚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比如,我们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788名,吸引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许昌创业创新。比如,我们充分发挥对德合作优势,累计达成合作协议96个、落地合作项目43个,百菲萨、欧绿保、史太白等一批知名德企来许投资,实现了“德国质量”与“许昌速度”的有效嫁接,成为河南对德合作的“桥头堡”。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创新年”,决心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创新、推动创新,真正以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记者:刚才胡书记介绍了建设“智造之都”的有关情况。那么,在“宜居之城”建设上,许昌都有哪些亮点?是怎么实现的?

  胡五岳:许昌先后荣获一系列“国字号”名片,例如全国文明城市丶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丶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这是我们建设“宜居之城”的底气所在。但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不能止步不前,必须拿出更扎实的工作举措,才能让许昌更加宜居宜业,真正实现居者心怡、来者心悦。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不移践行“两山论”,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绿满许昌”行动计划,全市拥有近百万亩花木林海,花木主产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倍以上,被誉为“中原之肺”,在“2019中国城市街道绿视率排行榜”中,许昌排名全国第四。尤其是去年,许昌成功入选河南省唯一的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试点工作,重点挖掘建筑垃圾循环利用这个“金矿”,努力制定一套标准、探索一种模式、落地一个产业。

  二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在城市,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在农村,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在抓好全域乡村净化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绿化、美化等工作,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联合发文,把许昌全域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也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地级市。按照文件要求,我们将在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等五大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我们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保持在70%以上。持续加强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生鲜便利店服务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针对“大班额”“入学难”等问题,我们实施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拿出100亿元“真金白银”,累计建成投用中小学190所、幼儿园90所,新增学位16万个;去年下半年,我们又启动实施了新三年攻坚计划,在补齐“硬件”短板的基础上,重点向“软件”攻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目前,许昌的城市宜居度、居民获得感、居民幸福感、公众安全感、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央视网记者: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我们了解到,许昌在河南省率先实现百户重点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率100%。请问,这个亮眼的成绩背后,许昌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妙招”?

  胡五岳:由于许昌的民营经济占比高、实体经济占比高、制造业占比高,同时在中部地区来讲,我们经济的外向度也比较高。疫情对我们造成的冲击大,带来的压力大,这也倒逼我们必须拿出超常规的应对措施。我们在工作中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一是在抓“早”上下功夫。我们深刻认识到,复工复产是一场百米赛跑,谁能抢先半个身位,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此,在正月初五(1月29日),我们就安排有关部门提前着手,“一企一策”做好方案,储备复工所需防疫物资,确保上级一声令下,能够迅速复工复产。随后,我们又在河南省率先出台了税收减免、稳岗补贴、房租减免等18条具体措施,制定了《许昌市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实施细则》,规范和指导企业全面有序复工复产。

  二是在抓“细”上下功夫。在推动复工复产的过程,我们感到,既不能搞“一刀切”,阻碍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又不能放松防控,导致前功尽弃。为此,我们坚持在“细”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县(市、区)的不同风险等级,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确保应开尽开、应复尽复。同时,疫情发生以来,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含金量都很高。我们把这些政策进行汇编,细化梳理、拉出清单,并抓好跟踪落实。特别是对涉及融资贷款、税费减免等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的政策,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确保企业应享尽享、应享快享。

  三是在抓“实”上下功夫。推动复工复产,既要看谁起步快,也要看谁措施实。我们结合我市常态化开展的“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市县领导联系服务100个工业重点项目、100家企业银企对接、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把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用工难、防疫物资短缺、流动资金紧张等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内容,做到企业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优先解决什么问题,设身处地为企业考虑、替企业着想。比如,针对企业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支持我市现有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公开募捐等途径,广泛争取防疫物资,在充分满足医用需要的前提下,向企业进行调拨。比如,针对企业复工复产中的审批问题,我们把事前核准审批制变更为承诺制,企业可以利用手机APP直接网上申请复工复产,有效减少了人员接触,加速了复工复产进程。比如,针对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问题,我们探索建立“链长制”,认真梳理龙头骨干企业及其关联配套企业的复工复产问题,着力补上断点、打通堵点,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

  由于各项措施比较得力,我们不少企业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最大限度降低了损失,渡过了难关,有的企业还实现了化危为机、逆势上扬。比如,森源集团仅用21天就研发出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和医疗救护方舱系列车辆;许继集团研发了有序充电、大功率、无线充电等40余款充换电产品,一季度完成产值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47%。中办、国办调研组莅许调研,对我市复工复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央视网记者: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也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许昌市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胡五岳: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对我们来说也是要全面推进“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打好“四张牌”、抓好“六稳”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之年。对照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就需要逐项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抓好我们的重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小康目标整体实现。

  我想重点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这也是许昌市委市政府、我们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识。

  一是要持续推进群众的增收,这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切实抓好兜底保障。今年我们市剩下的贫困户都是“难中之难、艰中之艰”,有些没有就业的能力,兜底保障的任务就比较重。正是这样考虑,我们从年初开始,就已经在财政的预算上,专门拿出市县两级比较宽裕的资金去推动兜底保障,落实到位,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三是全力巩固脱贫成效。我们也考虑到还有一部分人口处在贫困的边缘线上,最典型的比如说,原来他是通过打工就业实现了脱贫,但是这一次疫情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员出不去了,出不去了他收入水平就下来了,可能就再次滑落到贫困线以下。所以我们考虑到这些,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进行精准的帮扶,包括为他找到就业岗位、在产业上怎么样去帮扶、发现这种返贫致贫的风险,第一时间落实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贫。(校对 宋春燕 李英卓)

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