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院长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科技抗疫的“智慧”含量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1日 09:33

央视网消息(记者 高士佳 王汝希 编导 及玥):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加强湖北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力支援湖北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2月23日,一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医疗队奔赴湖北武汉。这支医疗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率领,一行六人,包括三位临床医学专家、两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一位医师协会管理干部。

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一个月,这支特殊的医疗队都做了哪些工作?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医疗……这些“黑科技”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得到了哪些应用?效果如何?3月26日,已从武汉返京、还在医学观察隔离期的董家鸿院士接受了央视网记者的专访。

 

央视网记者:您率领的国家远程医疗队在武汉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抗疫工作,您此行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开展了哪些工作?

董家鸿:我们这次是落实中央联防联控机制的援鄂策略,通过远程医疗组织后方多学科专家网上会诊,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协同防治模式。

到武汉后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部署和远程医疗、智慧防控技术相关的设施。第二件事是组织启动了远程医疗队的工作,多学科专家,包括跨国多学科专家的联合会诊。第三件事就是深入到一线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区级二级医院、社区卫生中心进行调研。一方面是看防控实践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智慧医疗的技术解决,同时也了解到武汉地区的医疗体系情况,三级分级诊疗、分级防控机制落实的情况。

 

央视网记者:您在疫情防控一线调研发现了哪些问题?智能防控系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上发挥了哪些具体效用?

董家鸿:第一个问题是社区防控。武汉的全人群管控最开始还是靠传统的登门走访、手工录入的方法,效率低,容易疏漏和发生交叉感染。所以,我们采用了社区疫情智能防控系统,把智能信息化手段用到社区的网格化管控上,实现对社区全人群动态的监测、追踪。

第二个问题是隔离病房的信息沟通。怎样把隔离病房里的信息传输到外面来,让外面的医生、护士能够共享,这对病人的会诊、诊疗很重要。这些都需要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来帮助解决。

第三个问题是隔离区的人群管控。我们紧急研发了一个针对康复人群的智能护航系统,叫康复智能护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精确地掌握每个隔离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不光是医疗信息,还有生活需求也可以通过手机APP上传到终端,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响应需求。

第四个问题是对病例的分析。那么多病例靠人工分析很困难。我们和清华电子系大数据专家,以及武汉一线定点医院合作,正在进行大数据病例资料的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个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一步优化治疗的策略和方法,提高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央视网记者:智能诊断系统在这次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对比人工诊断,智能诊断在精准方面有哪些优势?

董家鸿:智能诊断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深度学习。这个系统有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智能化诊断,第二个是智能分型,第三个是智能定量分析。这三个模块的功能集成起来就能够对新冠肺炎进行精准的诊断分析。

在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上,我们做过机器诊断和医生诊断的比较,结果是人工智能准确率达到95%以上,远远超过人,而且机器没有疲劳,永远都是这么快。

所以,人工智能手段赋能,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的精准性和效率,能够帮助基层医生、刚发生传染病地区缺乏经验的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新冠肺炎暴发的时候,大量的病人需要进行CT筛查,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人工智能够极大地减轻医生的工作负荷。

 

央视网记者:远程会诊系统针对这次疫情做了哪些改变?现在全球疫情蔓延,这个系统在全球专家沟通会诊方面有哪些应用?

董家鸿:关于远程会诊,我们部署了远程集成协同诊疗平台。这是一个具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它有几个很独特的技术创新。

一是创新的数据压缩技术,解决了海量数据保高保真、快速传输的问题;二是我们建立了多点共享系统,全球有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建立远程端,而且能够跟一线实时共享数据;三是画面增强算法,让图像画面的清晰度和原图很相似,提高了远程会诊的效率和效果。

我在雷神山医院和武汉协和西院亲自主持了4次多学科的专家会诊,会诊的专家有来自上海、北京、广州,还有美国。会诊非常流畅,不管是音频、视频都没有延时,就像在一个会议室里的感觉,效果非常好。

 

央视网记者:作为精准医疗的创始人,您觉得在这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精准医疗有哪些优势和应用?

董家鸿:重症患者更需要精准的理念、精准的方法和精准的技术。

首先是对重症患者病情的精准判断。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都会出现多器官损害的情况,需要对每一个器官损害程度尽可能地定量化分析,然后再精准确定治疗对策:是否需要上呼吸机?如何维护全身内环境的稳定等等。准确地应用这些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精准在整个诊断过程中有哪些体现呢?首先在对新冠肺炎的确诊时,如何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可以通过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影像综合判断,减少误诊率,提高精准度。

第二是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发病机制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和方法。由于现在还没有针对这类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目前在重症病人救治上的主要策略,还是对器官功能的支持和综合治疗方法。

 

央视网记者:您对马上到来的胜利日有什么样的期待?

董家鸿:战“疫”的最终胜利应该是指日可待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外输病例的感染,还有内部散发病例感染和传播的控制。在这两方面做好,我们国内疫情的防控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现在还不能够完全掉以轻心。

 

央视网记者:医学观察隔离解除之后,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董家鸿:我最想做的就是通过对这次疫情的复盘和反思,以及对武汉一线调研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来思考如何重塑我们国家的健康医疗体系。

这次疫情暴发暴露出来的健康医疗体系,或者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防控体系上的缺陷,最主要还是在基层。所以,疫情之后,我们首先要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以三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医院为守门员的区域医疗体系,这是未来国家健康医疗体系需要重塑的重点。

我的思考有三点。

第一,不是建孤立的医疗机构,而是要建完整的分级医疗体系。每一个城乡都要规划这个区域里需要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中心,然后进行分级诊疗定位,在这三级医疗机构之间要形成顺畅的双向转诊机制。

第二,要保证体系内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给予整体的医疗指导和协同,让病人不管在哪一级医院就诊,都能享受到同一个标准的医疗服务。

第三,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来支撑这个体系,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搭建医疗资源向基层输送的通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的途径。

最重要的还是机制上的突破,要实现整合式的医联体,或者叫法人型的医共体,实现人、财、物的统筹管理,系统内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联通、多级联动,这样才能够为民众提供最好的健康医疗服务。

编辑:刘畅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