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今年年初
一位老人的逝去让无数人感伤
他就是顾方舟
我们亲爱的“糖丸爷爷”
92年,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
顾方舟只做了一件事
把全中国的孩子带离脊髓灰质炎的病症
1950年,顾方舟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毕业。
他没有选择成为一名医生,而是转而进行病毒学研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他认为,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而他做到了。
1955年,一场奇怪的疫情从江苏南通暴发,大批儿童染病、致死。这种病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1956年1月,顾方舟从苏联留学归国,临危受命研制疫苗。
有家长背着瘫痪的孩子过来找顾方舟:“顾大夫,你把我的孩子治好吧,他以后还得走路,参加国家建设呢。”
顾方舟遗憾回答:“太抱歉了,我们对这个病还没有治愈的办法。” 他看到那个家长的眼神马上黯淡了下来。
1958年,我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1959年,顾方舟去苏联考察学习脊灰疫苗的情况,“死”“活”疫苗两派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若决定用死疫苗,虽可以直接投入生产使用,但国内无力生产;若决定用活疫苗,成本只有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得回国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顾方舟根据我国国情,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不能走死疫苗技术路线,要走活疫苗技术路线。
不久,卫生部采纳了顾方舟的建议。1959年12月,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顾方舟担任组长,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事实证明,顾方舟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早在1958年,卫生部派顾方舟去苏联考察死疫苗的生产情况前,政府就考虑到了疫苗的生产问题,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当时,生产基地的建设面临着种种困难,设计资料少、交通运输困难、物资紧缺、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但顾方舟和同事们不惧条件艰苦。他后来说:“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儿,就说:‘行!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克服的,一定努力干!’”
九个月后,有19幢楼房、面积达13700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
经过不懈努力,顾方舟和同事们终于研制出了疫苗样品。冒着瘫痪的风险,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安然无恙。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顾方舟却皱紧了眉头:“成年人本身就有免疫力,可这药是给孩子吃的呀……”
去哪儿找儿童测验者?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给自己的儿子喂下了疫苗。
这是一个赌上孩子一生幸福的决定。许多研究员被顾方舟感动,纷纷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实验。
顾方舟突然变成了最尽职的父亲,白天专注地盯着孩子蹒跚的身影,晚上守在床前,盯着他安然入梦。孩子的每一个喷嚏、每一声咳嗽,都让他心惊胆战。“孩子还好吧?”成为顾方舟和同事们每天最心照不宣的问候。
令人庆幸与振奋的是,试验成功!
试生产成功后,全国正式打响了脊灰歼灭战。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面对着日益好转的疫情,顾方舟没有大意。他敏锐地意识到,为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这给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疫苗覆盖增加了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疫苗是液体的, 装在试剂瓶中运输起来很不方便;此外,服用时也有问题,家长们需要将疫苗滴在馒头上,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
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推广。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迅速扑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 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 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此后顾方舟继续从事着脊髓灰质炎的研究。
1990年, 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我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2000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
小小的糖丸
是亿万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是一个国家最可珍视的宝藏
从事医学科技70载
顾方舟与共和国医学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打造了一艘真正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