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肖潇)“真的太好吃了,又脆又甜,吃起来还有玫瑰香味呢!”7月25日,“来自革命老区的报告——2019年全国网络媒体广西行”采访团来到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集体经济扶贫项目——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采访,记者们一边探访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秘籍”,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
阳光玫瑰葡萄园洒下致富阳光
炎炎夏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里,高高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阳光玫瑰葡萄满缀枝头,散发出阵阵浸人的果香,孕育着村民致富的勃勃生机。“这里四面环山,风光秀美,既能沉醉在果香四溢的葡萄园里品尝脆脆甜甜的新鲜葡萄,还能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记者们在葡萄园里流连忘返,不禁赞叹道。
“我家流转了4分多土地,流转费400多元,到年底又得到600块钱分红,加上我在这里做工,一年能有一万多块收入,在家附近能够赚到这么多钱,我很满足。”东里村村民韦秀英在葡萄基地里一边干活一边高兴地对媒体记者说道。
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梁达超介绍,该基地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引自日本,具有粒大、色美、皮薄、味甜、肉脆等特点,市场前景很好。阳光玫瑰葡萄盛产期年亩产约1600公斤、产值达9万元、纯收入达6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基地采用“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建设经营。该项目的实施,将让88个入股的贫困户每年获得4.8万元的分红、让120多个农田出租户(其中贫困户25户98人)获得租金10多万元。另外,每年项目还可创造4000多人次的务工机会,解决32户贫困户的就业,实现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武篆镇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还开发了现场采摘生态游等活动,实现特色产业与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收入的目的。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下,2019年,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规模扩大至300亩。武篆镇政府将加大力度完善园地基础配套设施,将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园打造成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与东里村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推进东里村旅游事业新跨越,切实将基地建成“党旗引领、红色共耕”系列脱贫示范项目。
自2016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东里村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思路,红色共耕有了明显的成效,产业实现全面覆盖。东里村村支书陈永祥介绍,目前,东里村产业有长、中、短三种模式,长期产业有特色农业,中期产业有黑山猪养殖,短期产业有种桑养蚕。村里产业的规模有了提升,有三百亩阳光玫瑰葡萄,一百亩红心蜜柚,一百亩山野葡萄,四百三十亩黑桃,一千亩山油茶。“我们的产业有效益化,现在东里村有八千多个就业岗位,每一年的务工收入有八百多万,全村八十八户贫困户,每一年的贫困户都有两千一百元的收入,通过产业扶贫,我们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2.9%到现在下降到0.52%,成为广西2016年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陈永祥自豪地说。
产业扶贫在革命老区东兰遍地开花
东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区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拔穷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造血细胞。近年来,东兰县委、县政府对脱贫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在自治区和河池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兰县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革命老区精神为动力,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工作思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苦干实干,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在革命老区东兰县,产业扶贫项目遍地开花。
东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文江介绍,东兰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贫困群众“造血”攻能的基础性工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扶贫产业,实施精准“靶向疗法”,以“核桃抓管护、油茶抓扩种、板栗抓低改、水果抓示范、养殖抓基地”为重点,深入实施“户均一头牛、人均一头黑山猪、百只三乌鸡、一亩板栗、一亩核桃、一亩油茶”产业工程,初步形成 “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10大扶贫产业,引导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发展模式,推进油茶、核桃、东兰墨米、特色水果、食用菌、畜禽、蚕桑等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板块。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经发展到28.9亩,板栗面临发展到32.5亩,油茶已经发展到25.4亩。桑园面积发展到4.61万亩,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4万亩,基本上实现产业贫困户全覆盖。
“2019年是东兰县脱贫摘帽年,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县脱贫摘帽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作为。把弘扬革命老区精神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把勇于担当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今年全县摘帽目标,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东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文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