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快看-周五有故事】此生最漫长的1小时21分钟

社会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9年06月21日 10:2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张恪忞 实习记者 冯松毅 通讯员 王路炜 杨莉梅 万笑笑):一场时间之战,一群用心之人。四川宜宾地震黄金救援72小时节点,受灾地区越来越温暖,今天的故事有关“救”与“被救”。

  “空中120,我们从时间手中抢生命”

  杨子含在转运危重伤员的救援直升机上

  杨子含在转运危重伤员的救援直升机上

  2019年6月17日这一天晚上22:55,杨子含像往常一样在医院值夜班,守在一个危重病人床旁,她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日子,然而一切被地震打散又重新梳理,而她要面对的是一场生死考验。

  6月18日下午,杨子含作为四川宜宾地震紧急医学救援小分队唯一的重症医学科医生,负责护送危重伤员经航空直升飞机从长宁县中医院转至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机后,由于一天一夜没有休息,也很少喝水,加之被束缚在狭小密闭的空间,她感到极度闷热难耐,焦躁不安,但很快这种不适感就被接连不断的突发状况赶得烟消云散。

  在飞机飞行半小时后,杨子含看到监护仪上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随即考虑到应该是由高钾血症引起的,便立即让队友给伤者老刘快速输注碳酸氢钠,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幸运的是,心电监护仪上频发室早很快就消失了,恢复了之前的水平,血压也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然而,大约飞行一小时后,问题又来了,杨子含的心再一次提了起来。患者氧饱和度不断下降,84%、79%……她立即查看氧气瓶,压力指针已指向红区,这意味着氧气已提前用完。她和队友立即更换了备用呼吸机和氧气瓶,看着监护仪上氧饱和度逐渐上升到99%,她和队友都舒了一口气。

  但同时,更大的压力接踵而至。备用便携式呼吸机携带的氧气瓶只够维持半小时左右,在无任何意外的情况下还要飞行20多分钟才可抵达成都。接下来她和队友都需要一边盯监护仪,一边关注备用氧气瓶压力指针。杨子含知道高空飞行安全第一,但由于担心氧气不够用,无奈之下,只能对飞行员喊道:“能不能稍微快点,我们氧气不够用!”飞行员为确保病人安全,答应适当提速。同时,她迅速发消息给地接的同事,嘱咐一定要备好氧气瓶。

  之后的每一分钟,她的神经都高度紧绷,已经忘了自己闷热、口渴、头晕、恶心等身体不适的症状,全神贯注于患者的监护仪与氧气瓶指针。10分钟过后,她从窗外看到飞机下面已由青翠的绿色变成了高楼大厦,5分钟,就快要到了,2分钟,飞机旋转准备降落。

  18:33,直升机终于顺利到达四川省医院旁边的停机坪,整个飞行用时1小时21分钟,比预计时间缩短了将近十分钟。

  当看到穿着橙色航空救援服的同事们的身影时,杨子含才舒了一口气。飞机落地,她一直提着的心才跟着落地,刚好这时候,氧气瓶的压力指针指到零。

  一下飞机,伤者老刘被迅速转至四川省人民医院抢救室,医院召集相关一流专家组成团队尽全力抢救,目前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已趋于平稳。杨子含说:“看着大家在统一指挥下,积极有序地开展救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普通急诊医生和重症医生的骄傲。”她感受到了守护一个生命是多么艰辛又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

  “在我学医之前就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挺伟大,挺崇高的,所以当初高考填志愿毅然选择了学医。尤其是自己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因为是急危重症科室,尽管平常工作辛苦,尤其夜班难熬,但最高兴的就是把危重病人抢救过来,这种医生使命下的成就感让我一直热爱这份职业。”杨子含说。

  “看到女儿为我做的明信片,眼泪就出来了”

  饶福涛在帐篷医院为患者上药(万笑笑/摄)

  饶福涛在帐篷医院为患者上药(万笑笑/摄)

  “17日晚地震发生时,我刚下班不久。因为常年搞急诊,对这种突发事件比较敏感,所以赶紧从家里返回科室待命。”马上“奔四”的饶福涛,是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一名普通的急诊科医生,他已在急诊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6月18日凌晨1点左右,宜宾二院派遣的第一批医疗救援队抵达长宁县双河镇,饶福涛就在其中。

  央视网记者联系到饶福涛时,他已经连续在震中区待了65个小时,救治伤员300余人次,睡眠总共不足10个小时。帐篷里虽然有两张可供休息的简床,但饶福涛和同事们忙得几乎很少能躺下,累了的时候就是在桌子上趴一会。

  医疗救援队到达双河镇后,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已经成为危房,加上停电停水,他们携带便携式医疗救助装备中的手电筒为灾区居民提供光源,当地居民都聚到卫生院前面的广场上。

  “18日凌晨4点左右,帐篷运到,搭建了帐篷医院。”饶福涛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天的伤情分解,当地受伤的居民主要以挤压伤和高处坠落伤为主,头部外伤和骨折患者居多,还有就是在奔跑过程中造成的擦伤摔伤。医生会根据伤情的轻重决定患者是否转诊或者留在当地观察治疗。

  这已经是饶福涛第三次参加地震救援工作。说走就走的工作风格,让他的家人已经理解并且习惯。“我爱人是同单位的产科医生。我们有一个8岁的女儿和一个2岁的儿子。昨天晚上女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通话不到一分钟就因有病人陆续过来而中断了,她给我做了一个明信片,上面写着‘爸爸平安’。我看到以后,眼泪就出来了。”说着,饶福涛的眼角湿润了。

  就在饶福涛接受采访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一个紧急事件:一名救援队员晕倒在了他所在的帐篷医院救援点附近。救人者需要驰援!遂即又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抢救开始了,饶福涛抛下记者加入其中……

  每一次临危受命,每一次勇往直前,只为每一个可能存在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医者最值得崇敬的地方吧!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